范文号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bǎo ]

读音:bǎo

拼音:bao

简繁:保

五笔:WKSY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WKSY

笔画:9画

吉凶:吉

仓颉:ORD

结构:左右

郑码:NJF

四角:26294

区位:1703

统一码:4FDD

异体字:呆,?,?,?,?,?,?,?,堡,緥

英汉互译:protect,safeguard,defend,care

笔顺:撇、竖、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1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239
1995年3891987年299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保姓主要源自:芈姓、姬姓。

保姓保姓起源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后裔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后裔名保,其后代以祖上名字之“保”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保姓保姓起源二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将领王保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历史文献《南通历史札记》记载:王保保,公元?~1375年待考,沈丘人(今安徽临泉),元朝末期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养以为子,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赐其蒙古名为扩廓帖木儿。元朝末期,王保保随养父孛儿只斤·察罕帖木儿兴兵,镇压红巾军起义。孛儿只斤·察罕帖木儿死后,元顺帝再拜王保保为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领其养父兵衔。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 年)农历11月,王保保率军击败并俘虏红巾军守将陈猱头,杀田丰、王士成,进驻河南,因占据晋宁、冀宁二路之地与孛罗帖木儿相争。当时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元顺帝不睦,依重于王保保,而元顺帝依重于孛罗帖木儿。相争不利后,王保保奉太子奔太原,孛罗帖木儿则入朝为丞相。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王保保率兵直捣京师,杀孛罗帖木儿,自为左丞相,被封为河南王,之后统兵南下。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元年,公元1368年),王保保占据太原,尽杀朝廷命官,元顺帝命诸军共讨之,王保保出奇制胜,之后上疏归顺。元顺帝下诏涤其前非,仍为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不久,明太祖派大军北定中原,元兵败走太原。明军迫临京城,元顺帝弃都北逃。王保保奉命收复京都,但遭到明军劫营,惨败,仅率十八骑奔甘肃。据文献《重修皋兰县志》的记载,王保保后来筑城有两座:一座在东关坡上,一座在镇远桥北偏东,均据山临河,皆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保保围攻兰州时所筑,前者防御东来明军,后者控制黄河渡口。明太祖命徐达为大将军,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农历1月率兵出兵西安,直捣定西。王保保怕被前后夹击,腹背受敌,遂率围兰州的北元军驰往定西迎击明军,屯军车道岭南的沈儿峪,与明军隔沟对垒。每天战数次,互有胜负。最后明军大败元军,擒王保保军中文武官员一千八百六十多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多人、马驼牛羊数十万计。王保保与妻子数人北逃,至黄河,得流木渡河后逃往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王保保自和林南下侵扰雁门关,此后多次侵扰边境,西北边塞军民苦不堪言,明太祖深以为患,遂发大军三道出塞。命冯胜为征西将军,率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直取甘、肃。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农历1月,明军至兰州,傅友德以骁骑为前锋,再次击败北元军。接着冯胜在扫林山又败北元军后攻击至甘、肃,北元将上都驴投降;至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元守将卜颜帖木儿亦投降。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农历8月,王保保在北元政权的都城哈剌那海(哈剌和林,海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衙庭逝世,此后明朝的西部边境包括兰州安定了近七十年。

王保保逝世后,其妻毛氏从亡(自尽殉葬),其妾携幼子王泛海迁居崇川(今江苏南通),其后裔子孙取先祖名字“保”为姓氏,称保氏,世代相传至今。

保姓保姓起源三

源于回族,出自云南昭通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云南昭通保氏族谱》记载,云南回族中的保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在《云南昭通保氏族谱》中称:“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不过,对于这段历史记载,史学家白寿彝很认真地指出:“予于《族谱》所记第十三世以后,颇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无疑。其真实之程度如何,固不难据史籍以断。”

很明显,对于这支昭通保氏所谓“原于蒙古”之说,其究竟是指“蒙古国”还是“蒙古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保姓保姓起源四

源于佤族,出自云南佤族部落王李氏,属于官府赐姓改姓为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缅甸境内的英国殖民者企图把云南班老乡境内一座资源丰富的矿山据为已有,激起了十几个佤族部落人民的共同反抗。当时,佤族部落诸王共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其中有一支部落王为李氏。后来,民国政府为了表彰李家兄弟三人在这场斗争的显赫战功,就由云南省政府出面,赐其姓氏为“保”,老大叫保卫国,老二叫保卫厂,老三叫保卫民。现在立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人民政府附近的抗英纪念碑,就是那场斗争的明证。保卫国的传人名叫保洪忠,曾先后担任过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保洪忠的长子保明良现在仍住在上班老村,如今他身兼两职:于公,他是乡政府负责人;于私,他是佤族部落的“王子”。

保姓保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礼官保章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保氏源出周礼之官保章氏。中国在远古时代早有学校之设,在史籍《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郑谯注云“术当为遂,党在乡,遂在野。”西周时期已有大学、小学之分,粗略地说,幼童入小学,成童入大学。史籍《礼记》中记载的教育制度并非是虚构的,有金文可证。从文化上看,大学最重视的教育内容应是礼、诗、乐,孔子仍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史籍《左传》中贵族所应用者,亦不出此三项。孟子曾说:“设为库序以教民,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指在王朝国都及诸侯邦都城所设的学校,国学中又分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西周的大学在周王籁的称辟雍,在各诸侯国设立的大学称浮宫,都是国子入学之所,国子即王侯卿大夫的子弟。乡学据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间有塾,与《学记》略不同。

从西周的国子教育传统来看,师氏所教的三德三行,一为早期儒家所主张。保氏所教六艺六仪,在孔子教学活动中有广泛体现。师氏教以德行,故以“贤”得民;保氏教以道艺,放以“道”得民。据此,前孔子时代的“儒”,可能是对六艺六义有专门知识者,既用以教人.也可应人咨询、相助礼事。虽然,据典籍《周礼》及郑玄等注,“儒”即是保氏及对六艺六议有专门知识者,但在一个意义上说,师氏所职比保氏更有助于说明儒家思想在西周文教传统中的根据,而儒家思想的来源与基础,则由整个由西周国学的教育传统与乡政的教化传统可见一斑。

保姓保姓起源六

距沈阳市区东南约20公里的东陵区李相镇尾巴沟(原名苇芭沟)村,居住着9户极为稀少的“保氏”人家。经过查看“保氏家谱”,史学家佟悦认定,“保氏”为“随名姓”,其家族应为满族的“蓝旗”。

保姓保姓起源七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杜国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全唐文》中的记载,“有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受正性者德之元,纂重侯者业之盛,君子体仁以合德,积厚以感通。著于神明,光於祚允者,其惟杜公乎!公讳鹏举,字某,其先京兆人也。七代祖讳模,後魏为濮阳守,卫人宜之。子孙世居东郡,故今为濮阳人。夏有豢龙之官,周封唐杜之国,世载侯伯,勋藏晋鲁。周公锡命,元旗火龙;拯三代之衰,参五霸之业,斯保姓之始也。”

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零四位,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5%左右。

1. 今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保家庄有保姓百户。

2.今江苏南通、苏州均有保姓。江苏苏州保姓位于张家港,多户约80人,属江苏南通保姓于1900年后迁入。

3.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现云贵保姓信此说。由云南而迁贵州者,沿曲靖、罗平而下,至贵州兴仁定居,而后又有迁普安青山者,为回民。

4.今在河北沧州市沧县李天木乡保庄子村亦有保姓一枝。有200余户,900多人。相传于明初迁自山西洪桐。

5.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有保姓回族100多户,原居于威宁保家桥,后迁至威宁县秀水乡,字辈排位和云南寻甸回族相同。普安青山有保姓人约500人。此地保开源(元)为黄埔十五期(南宁分校)陆军军官军校学员。贵州兴仁雨樟青底、梨三寨。也有保姓人约100余户,四百多人。兴仁马家屯瓦月田,下山鲁础营也有分布。贵州兴义、安龙也有分布。

6.越南瑶族保留至今的一部史诗《过山榜》中提到12宗姓,其中保姓忌食卷心菜。

7. 陕西富平县刘集镇胜光大队有个保(bao)村,目前大约有50户保姓。具体起源不清楚。

8. 四川广元市有回族保姓一支,现有近500余人。据其家谱记载,为陕西西安府泾阳县玲珑塔湾回族者保村人;其族中叔侄两人,于清乾隆五十七时应广元回族之邀从陕西至广元任阿訇,侄子因病滞留陕西阳平关地区,后病逝于阳平关,葬于当地回族哈姓老坟园。叔只身至广元任阿訇,在任期间深得广坊老乡拥戴,与当地回族陈氏家族开亲,留广元回族保氏一支至今。

9.四川阆中市有回族保姓一支,数百人。据阆中县志,该族曾为阆中望族。

10.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一代有许多姓保的人家,建国初期,现在的金贵镇保南村4社一代曾被称为“保家户”,直到现在,当地年龄较大的老人仍然知道“保家户”是指哪,现在保南村4社有50%的人家姓保。

11.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有保姓汉族一支。

12.甘肃省张掖市安阳乡有保姓汉族约百人。

1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洪水镇保家庄子和顺化乡土城村各有保姓汉族一支。

14.青海省互助县、乐都县等地区有保姓,皆为世代居住。

15.陕西省陇县有保家山、保家河、保家窝三个村子的保姓居民。据老人回忆,为20世纪初从宁夏固原地区迁徙而来。20世纪50年代之前,原籍和分家还有来往并共同续写家谱。之后失联,陕西分家家谱遗失。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一是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汉武帝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二是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山阳堂:以望立堂。

一、bǎ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广东之吴川、新会,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河口、邱北、马关、陇川,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傣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礼》保章氏,因官为氏。”保章氏,乃《周礼》职官名,为“春官”之属官,掌管天文,世居此官者,或以“保”为氏。

2、《姓氏考略》云:“楚国族有保氏。”此当系出芈姓。

3、藏族之保氏,乃聂赤赞普之后,其后有父系六族,其中有保氏族,以氏族为姓,出自代族(王族)。

二、

保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3%。尤以云南多此姓。

保姓起源:

1、《周礼》有保章氏(官名,春官之属,世守天文之变),因官为氏。

2、春秋时楚国公族之后有保氏,见《路史》。

3、佤族斯翁氏族,汉姓为保。

4、回族姓。

保姓名人:

保申,春秋时楚文王傅。

郡望:山阳。

变化:一作葆。

历史名人

郡望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一是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汉武帝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二是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山阳堂:以望立堂。

一、bǎ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广东之吴川、新会,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河口、邱北、马关、陇川,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傣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礼》保章氏,因官为氏。”保章氏,乃《周礼》职官名,为“春官”之属官,掌管天文,世居此官者,或以“保”为氏。

2、《姓氏考略》云:“楚国族有保氏。”此当系出芈姓。

3、藏族之保氏,乃聂赤赞普之后,其后有父系六族,其中有保氏族,以氏族为姓,出自代族(王族)。

二、

保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3%。尤以云南多此姓。

保姓起源:

1、《周礼》有保章氏(官名,春官之属,世守天文之变),因官为氏。

2、春秋时楚国公族之后有保氏,见《路史》。

3、佤族斯翁氏族,汉姓为保。

4、回族姓。

保姓名人:

保申,春秋时楚文王傅。

郡望:山阳。

变化:一作葆。

姓氏源流

一、bǎ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广东之吴川、新会,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河口、邱北、马关、陇川,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傣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礼》保章氏,因官为氏。”保章氏,乃《周礼》职官名,为“春官”之属官,掌管天文,世居此官者,或以“保”为氏。

2、《姓氏考略》云:“楚国族有保氏。”此当系出芈姓。

3、藏族之保氏,乃聂赤赞普之后,其后有父系六族,其中有保氏族,以氏族为姓,出自代族(王族)。

二、

保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3%。尤以云南多此姓。

保姓起源:

1、《周礼》有保章氏(官名,春官之属,世守天文之变),因官为氏。

2、春秋时楚国公族之后有保氏,见《路史》。

3、佤族斯翁氏族,汉姓为保。

4、回族姓。

保姓名人:

保申,春秋时楚文王傅。

郡望:山阳。

变化:一作葆。

堂号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一是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汉武帝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二是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山阳堂:以望立堂。

一、bǎ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上海之松江,广东之吴川、新会,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河口、邱北、马关、陇川,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傣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礼》保章氏,因官为氏。”保章氏,乃《周礼》职官名,为“春官”之属官,掌管天文,世居此官者,或以“保”为氏。

2、《姓氏考略》云:“楚国族有保氏。”此当系出芈姓。

3、藏族之保氏,乃聂赤赞普之后,其后有父系六族,其中有保氏族,以氏族为姓,出自代族(王族)。

二、

保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3%。尤以云南多此姓。

保姓起源:

1、《周礼》有保章氏(官名,春官之属,世守天文之变),因官为氏。

2、春秋时楚国公族之后有保氏,见《路史》。

3、佤族斯翁氏族,汉姓为保。

4、回族姓。

保姓名人:

保申,春秋时楚文王傅。

郡望:山阳。

变化:一作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