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号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fèng ]

读音:fèng

拼音:feng

简繁:俸

五笔:WDWH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WDWH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OQKQ

结构:左右

郑码:NCBI

四角:25258

区位:5726

统一码:4FF8

异体字:

英汉互译:wages,salary,official emolument

笔顺:撇、竖、横、横、横、撇、捺、横、横、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640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单一渊源:出自战国末期西南地区民族大迁徙,属于以历史性状称谓汉化为氏。俸氏,发源于古代生活在灵川府一带(今广西灵川)的古越民族,时有分散式政权模式的古越国,严格来说,是一种部落联盟,并非是国家形式。该古越国并非是周显王姬扁十四年(越王无余之二十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公元前355年)被楚国所灭的姒姓越国。该古越国于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熊商六年,公元前334年)被楚国征灭,破国后的越王诸子孙,为躲避战乱,分散逃亡,一支辗转至江南两广海滨一带,另有一支向岭南腹地、中南半岛迁移。在古百越民族的语言中,“俸(奉)”字本义为“分离、分散、分裂”之意,至今在傣族、瑶族的语言中,“俸(奉)”字仍保留有原义。为纪念战国晚期的的族民大迁徙历史,许多古越族各支族人均以“俸(奉)”为本族之号,后逐渐演化成为姓氏,称俸氏、或奉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该俸氏部族分化为各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广西地区的大部分融改为瑶族;分布在云南地区的大部分融改为傣族;而在四川、江西地区的族人则基本上全部融入汉族。

俸氏源于古越国,因战争而迁徙到广西、云南、四川等偏远地区栖居。到宋、明两朝时期,俸氏族人重振家声,人才脱颖而出。至清朝时期,俸氏族人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俸氏族人后来分成若干支,主要有云南临沧地区、广西桂林地区、四川安岳与广汉地区这三大主流。有些地方有断代族谱,但目前还没有通谱。

目前,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四川省东北部地区,俸氏族人居住比较集中,其他地区则比较分散。俸氏在广西地区的一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随当地改为了瑶族,而在云南的一支大部分则随当地改为傣族,但在四川的俸氏因分别从云南、广西迁徙而至,目前大多保持原民族状态。在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黄金乡、顺河乡、鱼龙乡居住着很多俸氏后裔,祖上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永州双牌县迁来;双江“俸”氏于明朝年间由勐卯军团征战而至;临沧俸氏人口不下两万余。在湖南省道县有四千多俸氏族人;永州宁远县有两处俸氏族人聚居,;祁阳金洞、新化县奉家镇、溆浦县、隆回县都有俸氏族人生息繁衍;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有俸氏人口不下一万,主要聚居在莲花镇、平安乡、观音乡、三江乡,恭城俸姓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以三江乡俸头寨为代表的一部分据传因“千家峒事件”自千家峒迁徙而来,有《千家峒源流记》和《过山榜》记载,另一部分据传自桂林而来,亦有自认来自“荆楚宜章”的,且这部分族群堂号为“积庆堂”。

广汉郡:秦朝时期为古蜀郡之雒县。西汉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县治,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十三县,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时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宁(今四川遂宁),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广汉县、遂宁县、谢洪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移治到雒县(今四川广汉,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晋朝时期徙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寻还后汉旧治,北周时期废黜。至隋朝时期,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唐朝时期改称为汉州,至民国初期废州为县。1988年戊辰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梧州:亦称梧州府、苍梧郡、新广郡、广信县。秦朝末期,中原群雄逐鹿,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国。西汉朝吕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建赵佗王城。赵佗打败安阳王后,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广西北山),傍桂水(今广西桂江),大江(今广西西江)绕其前”。赵光即位,便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据1956年勘测,苍梧王城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苍梧王城是座土城堡,为赵佗王国的行都,借以控制桂林郡和象郡。城址在今梧州河东区东中路和东正路南。城东由东正路至传经里;城西由东正路至东中一巷;城南由东中路一巷至传经里;城北在东正路;城址的选择,可依山据守,又可防洪。苍梧王城存在七十余年”。因此,地方志专家冼光位指出:“梧州市历史悠久。《史记·南越列传》记有:汉初,南越武帝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便兴建苍梧王城。这是今梧州市建城之始,也是今广西有文字记载建城之始。《史记》、《苍梧县志》记有梧州和广西最早的这座土城。”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以其地为广信县,置苍梧郡”。于是,改苍梧王城为广信县城。广信县之得名,据《汉书·郡国志》说:“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因为广信是岭南最早开发的地方。从舜帝、秦始皇、赵佗到汉武帝,都十分重视开发这个地方。广信县城在苍梧王城的基础上,“向南筑成半梯形,北由今梧州东正路45~10号,中由东中路顶幼儿园至传经里4号,南由东中路14号~文化路东三巷6号,周长六百米,面积两万五千平方米左右。三国东吴黄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再次扩筑至今大中路口和东正老干部宿舍”。最早记载广信县治所在地的是唐初李贤的《后汉书注》。李贤在注《后汉书·陈元传》时说:“广信,故城在今梧州苍梧县。”其次是唐朝杜佑,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他在《通志》中说:“苍梧,汉广信县城即此地。”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得更为明确:“广信城,在今梧州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该书还引用《城邑考》说:“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临江。”《广西通志辑要》也说:“广信县苍梧郡治,又为交州刺史治。”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在苍梧郡设漓水关。《汉书》就有“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的记载。“漓水关,在府(今广西梧州)西南,汉置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这就是说,苍梧郡、广信县同在漓水关,即今梧州桂江口。王国维在《水经注》中说:“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曰新广郡,县曰广信县,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赢?移治于此。”《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汉交州刺史部图”和“东汉交州刺史部图”,把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和漓水关分别标在今梧州市的桂江口处(浔、桂、西三江交汇处)。由此可证,梧州是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苍梧县志》说:“汉广信县,武帝元鼎六年开。”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农历7月,汉朝统一了南越,置苍梧郡、广信县,苍梧王城为苍梧郡、广信县治所。赵光被封为隋桃侯,食邑三千户。广信县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方。因此,江藩在《炳烛室文杂》中说:“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宋以广名路,亦本于广信也。”广西、广东之得名,就因为广西在广信西面,广东在广信东面。而广州之得名,据《广州考古辑要》说:“名广州者,因制治在广信,乃取县名之一字为州名耳。”广信建置以来,历两汉、三国、晋、南朝宋、齐,达七百年,广信县名不变,直到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才改为苍梧县。

广汉堂:以望立堂,亦称汉州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梧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苍梧堂、新广堂、广信堂。

一、fè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灌阳、荔浦、永福,云南之景谷,四川之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瑶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姓氏寻源》云:“即奉姓。后加‘人’。”《姓氏词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近世有此姓。”

二、

俸姓分布:云南景谷、四川广汉、中江、安县、江西广丰、湖南湘潭、台湾、广西昭平、桂林、南宁、柳州等地均有此姓。

俸姓起源:

1、即奉姓。后加人旁为俸氏,见《姓氏寻源》。

2、瑶、傣等民族均有此姓。

历史名人

郡望

广汉郡:秦朝时期为古蜀郡之雒县。西汉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县治,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十三县,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时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宁(今四川遂宁),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广汉县、遂宁县、谢洪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移治到雒县(今四川广汉,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晋朝时期徙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寻还后汉旧治,北周时期废黜。至隋朝时期,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唐朝时期改称为汉州,至民国初期废州为县。1988年戊辰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梧州:亦称梧州府、苍梧郡、新广郡、广信县。秦朝末期,中原群雄逐鹿,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国。西汉朝吕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建赵佗王城。赵佗打败安阳王后,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广西北山),傍桂水(今广西桂江),大江(今广西西江)绕其前”。赵光即位,便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据1956年勘测,苍梧王城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苍梧王城是座土城堡,为赵佗王国的行都,借以控制桂林郡和象郡。城址在今梧州河东区东中路和东正路南。城东由东正路至传经里;城西由东正路至东中一巷;城南由东中路一巷至传经里;城北在东正路;城址的选择,可依山据守,又可防洪。苍梧王城存在七十余年”。因此,地方志专家冼光位指出:“梧州市历史悠久。《史记·南越列传》记有:汉初,南越武帝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便兴建苍梧王城。这是今梧州市建城之始,也是今广西有文字记载建城之始。《史记》、《苍梧县志》记有梧州和广西最早的这座土城。”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以其地为广信县,置苍梧郡”。于是,改苍梧王城为广信县城。广信县之得名,据《汉书·郡国志》说:“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因为广信是岭南最早开发的地方。从舜帝、秦始皇、赵佗到汉武帝,都十分重视开发这个地方。广信县城在苍梧王城的基础上,“向南筑成半梯形,北由今梧州东正路45~10号,中由东中路顶幼儿园至传经里4号,南由东中路14号~文化路东三巷6号,周长六百米,面积两万五千平方米左右。三国东吴黄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再次扩筑至今大中路口和东正老干部宿舍”。最早记载广信县治所在地的是唐初李贤的《后汉书注》。李贤在注《后汉书·陈元传》时说:“广信,故城在今梧州苍梧县。”其次是唐朝杜佑,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他在《通志》中说:“苍梧,汉广信县城即此地。”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得更为明确:“广信城,在今梧州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该书还引用《城邑考》说:“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临江。”《广西通志辑要》也说:“广信县苍梧郡治,又为交州刺史治。”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在苍梧郡设漓水关。《汉书》就有“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的记载。“漓水关,在府(今广西梧州)西南,汉置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这就是说,苍梧郡、广信县同在漓水关,即今梧州桂江口。王国维在《水经注》中说:“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曰新广郡,县曰广信县,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赢?移治于此。”《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汉交州刺史部图”和“东汉交州刺史部图”,把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和漓水关分别标在今梧州市的桂江口处(浔、桂、西三江交汇处)。由此可证,梧州是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苍梧县志》说:“汉广信县,武帝元鼎六年开。”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农历7月,汉朝统一了南越,置苍梧郡、广信县,苍梧王城为苍梧郡、广信县治所。赵光被封为隋桃侯,食邑三千户。广信县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方。因此,江藩在《炳烛室文杂》中说:“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宋以广名路,亦本于广信也。”广西、广东之得名,就因为广西在广信西面,广东在广信东面。而广州之得名,据《广州考古辑要》说:“名广州者,因制治在广信,乃取县名之一字为州名耳。”广信建置以来,历两汉、三国、晋、南朝宋、齐,达七百年,广信县名不变,直到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才改为苍梧县。

广汉堂:以望立堂,亦称汉州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梧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苍梧堂、新广堂、广信堂。

一、fè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灌阳、荔浦、永福,云南之景谷,四川之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瑶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姓氏寻源》云:“即奉姓。后加‘人’。”《姓氏词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近世有此姓。”

二、

俸姓分布:云南景谷、四川广汉、中江、安县、江西广丰、湖南湘潭、台湾、广西昭平、桂林、南宁、柳州等地均有此姓。

俸姓起源:

1、即奉姓。后加人旁为俸氏,见《姓氏寻源》。

2、瑶、傣等民族均有此姓。

姓氏源流

一、fè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灌阳、荔浦、永福,云南之景谷,四川之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瑶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姓氏寻源》云:“即奉姓。后加‘人’。”《姓氏词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近世有此姓。”

二、

俸姓分布:云南景谷、四川广汉、中江、安县、江西广丰、湖南湘潭、台湾、广西昭平、桂林、南宁、柳州等地均有此姓。

俸姓起源:

1、即奉姓。后加人旁为俸氏,见《姓氏寻源》。

2、瑶、傣等民族均有此姓。

堂号

广汉郡:秦朝时期为古蜀郡之雒县。西汉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县治,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十三县,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时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宁(今四川遂宁),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广汉县、遂宁县、谢洪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移治到雒县(今四川广汉,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晋朝时期徙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寻还后汉旧治,北周时期废黜。至隋朝时期,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唐朝时期改称为汉州,至民国初期废州为县。1988年戊辰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梧州:亦称梧州府、苍梧郡、新广郡、广信县。秦朝末期,中原群雄逐鹿,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国。西汉朝吕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建赵佗王城。赵佗打败安阳王后,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广西北山),傍桂水(今广西桂江),大江(今广西西江)绕其前”。赵光即位,便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据1956年勘测,苍梧王城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苍梧王城是座土城堡,为赵佗王国的行都,借以控制桂林郡和象郡。城址在今梧州河东区东中路和东正路南。城东由东正路至传经里;城西由东正路至东中一巷;城南由东中路一巷至传经里;城北在东正路;城址的选择,可依山据守,又可防洪。苍梧王城存在七十余年”。因此,地方志专家冼光位指出:“梧州市历史悠久。《史记·南越列传》记有:汉初,南越武帝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便兴建苍梧王城。这是今梧州市建城之始,也是今广西有文字记载建城之始。《史记》、《苍梧县志》记有梧州和广西最早的这座土城。”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以其地为广信县,置苍梧郡”。于是,改苍梧王城为广信县城。广信县之得名,据《汉书·郡国志》说:“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因为广信是岭南最早开发的地方。从舜帝、秦始皇、赵佗到汉武帝,都十分重视开发这个地方。广信县城在苍梧王城的基础上,“向南筑成半梯形,北由今梧州东正路45~10号,中由东中路顶幼儿园至传经里4号,南由东中路14号~文化路东三巷6号,周长六百米,面积两万五千平方米左右。三国东吴黄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再次扩筑至今大中路口和东正老干部宿舍”。最早记载广信县治所在地的是唐初李贤的《后汉书注》。李贤在注《后汉书·陈元传》时说:“广信,故城在今梧州苍梧县。”其次是唐朝杜佑,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他在《通志》中说:“苍梧,汉广信县城即此地。”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得更为明确:“广信城,在今梧州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该书还引用《城邑考》说:“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临江。”《广西通志辑要》也说:“广信县苍梧郡治,又为交州刺史治。”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在苍梧郡设漓水关。《汉书》就有“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的记载。“漓水关,在府(今广西梧州)西南,汉置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这就是说,苍梧郡、广信县同在漓水关,即今梧州桂江口。王国维在《水经注》中说:“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曰新广郡,县曰广信县,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赢?移治于此。”《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汉交州刺史部图”和“东汉交州刺史部图”,把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和漓水关分别标在今梧州市的桂江口处(浔、桂、西三江交汇处)。由此可证,梧州是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苍梧县志》说:“汉广信县,武帝元鼎六年开。”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农历7月,汉朝统一了南越,置苍梧郡、广信县,苍梧王城为苍梧郡、广信县治所。赵光被封为隋桃侯,食邑三千户。广信县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方。因此,江藩在《炳烛室文杂》中说:“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宋以广名路,亦本于广信也。”广西、广东之得名,就因为广西在广信西面,广东在广信东面。而广州之得名,据《广州考古辑要》说:“名广州者,因制治在广信,乃取县名之一字为州名耳。”广信建置以来,历两汉、三国、晋、南朝宋、齐,达七百年,广信县名不变,直到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才改为苍梧县。

广汉堂:以望立堂,亦称汉州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梧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苍梧堂、新广堂、广信堂。

一、fè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灌阳、荔浦、永福,云南之景谷,四川之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瑶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姓氏寻源》云:“即奉姓。后加‘人’。”《姓氏词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近世有此姓。”

二、

俸姓分布:云南景谷、四川广汉、中江、安县、江西广丰、湖南湘潭、台湾、广西昭平、桂林、南宁、柳州等地均有此姓。

俸姓起源:

1、即奉姓。后加人旁为俸氏,见《姓氏寻源》。

2、瑶、傣等民族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