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号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huáng ]

读音:huáng

拼音:huang

简繁:黄

五笔:AMWU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AMWU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TLWC

结构:上中下

郑码:EAKO

四角:44806

区位:2738

统一码:9EC4

异体字:黃,?,?

英汉互译:yellow,surname

笔顺:横、竖、竖、横、竖、横折、横、竖、横、撇、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2018年72014年7
2013年72007年72006年7
1995年71987年81982年7
明朝8元朝9宋朝9
北宋96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黄姓主要源自:嬴姓。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

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

①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②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

3、源于改姓而来:

①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②回族改黄姓: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③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宋朝时期,黄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排在第9位。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7.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53.5%;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的黄姓又集中了24.5%。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排在第7位。江西仍为黄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两省,这两省黄姓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这三省的黄姓又集中了30%。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黄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83%,净增加了100万。黄姓人口分布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闽粤桂两大块黄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黄姓人口近27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第7位。广东为黄姓人口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这五省又集中了2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黄姓、以南多黄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聚集区。其次,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和江西南部形成两大块次高密度的黄姓区。在近600年期间,黄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当代黄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广东中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达到8.7人以上,占国土面积的5.7%,大约有567万人;在广西、广东、湖南南部、台湾、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贵州东南、新疆喀什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2%以上,在广西的桂林和钦州地区、广东的雷州半岛的比例高达8.4%以上,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11.6%;四川、云南东部、贵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大部,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4.2%,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2.6%;其他北方和西北广大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以下,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65.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

江夏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治所在安陸,今天湖北省安陸市。

南安郡:南朝梁天监(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晋安县(今南安市丰州镇),辖今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地。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濮阳市西)。

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属扬州。治金华县(金华市婺城区)。

松阳郡:隋朝置郡,今浙江省松阳县。

櫟陽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陝西省臨潼縣東北。

安定郡:漢武帝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治所高平,在寧夏固原縣。

房陵郡:漢置房陵縣,屬漢中郡。建安末年置房陵郡,在今天湖北省房縣地區。

漢東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湖北省鍾祥縣西北。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在今天河北省懷來縣。

谯郡:东汉建安年间置,相当于今天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山谷堂:因黄庭坚著有《山谷集》而得名。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

江夏堂:典出东汉安陆人黄香,九岁丧母,对父极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窝。博学经典,善写文章,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官至魏郡太守。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一、huá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回、满、蒙、侗、鲜、彝、傣、羌、壮、白、畲、黎、水、京、苗、瑶、土家、布依、纳西、赫哲、仫佬、拉祜、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嬴姓。陆终之后受封於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据《宋学士集》注云:“臺(台)骀封於汾州,其后为沉、姒、蓐、黄诸国。为晋所灭,后亦以黄为氏。”台骀,相传为古帝少昊之苗裔,世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遂以为汾水之神。汾州,即今山西汾阳。

3、突厥族亦有黄姓。《唐书·突厥传》载:苏禄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种人自谓娑葛后者为黄姓;苏禄为黑姓。更相猜仇。天宝十二载,黑姓部立登里伊罗蜜施(dēnglǐyīluómìshī)为可汗。至德后,黄、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国(按:此当指唐王朝)方多故,不暇治也。

4、《姓氏考略》据《唐书》又注:“邕管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5、为陆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载:“元黄公望,本姓陆,出继永嘉黄翁,遂冒姓黄氏。”

6、清代高丽族亦有黄姓,散处易州、开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7、为清代满族黄佳氏、乌雅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8、为赫哲族之朝日朝恩克“哈拉”所改。“朝日朝恩克”,赫哲语为黄鼠狼,当为氏族图腾,以之名族,以族为氏,或依其汉意“黄鼠狼”之首音取“黄”而为单姓。

9、黎族之黄姓,海南白沙县有分布。因方音所致,王、黄不分,或称本姓王,后作“黄”;或谓本姓黄,后作“王”。

10、壮族之“黄”,乃“皇帝”之意。

11、白族之黄姓,源於图腾崇拜。白族语称“介恥”,或为“盖恥”。汉意为“鸡氏族”,即以鸡为其图腾的氏族,遂以鸡名其族,以族名为姓。后或据其汉意为单姓姬、纪,或音变而为奚、高、黄等。

12、裕固族之黄姓,则由西喇氏所改。“西喇”,本户族名,或以代姓。汉意为黄色,后或依其汉意而为单姓“黄”。

二、(黃)

黄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人口2.2%,为中国人口最多10个姓之一。黄姓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区)亦多此姓,上述5省(区)黄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56%。

黄姓起源:

1、系自嬴姓。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故城在今河南潢川西12里),春秋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出于金天氏。自台骀封于汾州(故治在今山西汾阳),其后为沈、姚、蓐、黄诸国,为晋所灭,后亦以黄为氏,见《宋学士集》。

3、河西黄氏出自汉、晋时匈奴屠各部。

4、金时女真人移剌氏(即耶律氏),汉姓为黄。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牛庄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黄佳氏、乌雅氏、伊喇氏等后均改为黄氏。

5、唐时突厥人姓突骑施后改为黄、黑二氏。

6、唐时邕管(故治在今广西南宁)蛮有黄姓,见《唐书》。壮族姓。其先民以部落旗子颜色为姓。

7、清高丽人姓。凡三派,出易州、开州、益州等地。今朝鲜族姓。

8、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有黄姓,系藏族。

9、清贵州思州府土司黄姓始于明朝。

10、景颇族曾行氏;汉姓为黄。

11、裕固族西喇氏,汉族为黄。

12、哈尼族埃拉氏,汉姓为黄。

13、台湾土著、白、赫哲、回、京、仫佬、苗、瑶、彝、布依、土家、黎(216

黄姓名人:

黄歇,春秋时楚春申君。

郡望:栎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江夏。

其他:

①台湾黄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改姓日本姓共田、武田、守田、友田、横田、幸田、广田、广潮、广江、广��、广冈、广内等,这些姓均含黄字一部分或黄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全部恢复黄姓。②台湾土著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高山、木下者,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选择了黄姓。

历史名人

黄姓古代名人

黄歇战国(前320年—前238年),战国,前320年-前238年,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楚国大臣

黄石公秦末汉初(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汉初,约前292年-前195年,下邳(今江苏睢宁),道家学者

黄霸西汉(前130年-前51年),西汉,前130年-前51年,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官至丞相

黄香东汉(18年-106年),东汉,18年-106年,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官员、孝子

黄忠三国(?-220年),三国,?-220年,南阳(今河南南阳),封关内侯

黄盖三国,三国,生卒年不详,零陵,赤壁之战,献计火攻

黄凤麟隋朝(555年-626年),隋朝,555年-626年,江夏郡黄冈县,黄姓第一位状元

黄巢唐朝(820年-884年),唐朝,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仁泽唐朝(865年-945年),唐朝,865年-945年,福州侯官,黄姓第一武状元

黄居寀五代(933年-993年),五代,933年-993年,成都(今属四川),翰林待诏

黄筌五代(约903-965年),五代,约903-965年,成都(今属四川),画家

黄中庸北宋(1030年-1110年),北宋,1030年-1110年,福建兴化,文学家,政治家

黄庭坚北宋(1045年-1105年),北宋,1045年-1105年,分宁(今江西修水县),江西诗派的开创人,[15]

黄道婆元朝(1245年-1330年),元朝,1245年-1330年,海南,女工艺家

黄公望元朝(1269年-1354年),元朝,1269年-1354年,江浙行省常熟县(今江苏),画家

黄道周明朝(1585年-1646),明朝,1585年-1646,福建漳浦(今东山县),书画家、抗清英雄

黄绾明朝(1477年-1551年),明朝,1477年-1551年,浙江省黄岩县(今温岭市),礼部尚书

黄宗羲明末清初(1610年-1695年),明末清初,1610年-1695年,绍兴府余姚县,史学家、地理学家

黄龙士清朝(1651年-?),清朝,1651年-?,江苏泰州,围棋高手

黄慎清朝(1687年-?),清朝,1687年-?,福建宁化,画家

黄易清朝(1744年-1802年),清朝,1744年-1802年,浙江钱塘,篆刻家

黄景仁清朝,1749年-1783年,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诗人,文学家

黄祖江夏太守

黄权三国,巴西阆中人(今四川阆中)。

黄沉晋朝,魏郡斥丘人(今河北成安)。

黄回南朝,宋竟陵郡人(今湖北钟祥)。

黄法氍南朝,陈巴山新建人(今江西乐安龚坊)。

黄姓近代名人

黄以周清朝(1828年-1899年),清朝,1828年-1899年,定海厅(今舟山),内阁中书

黄飞鸿清朝(1847年-1925年),清朝,1847年-1925年,广东省南海县,岭南武术界宗师

黄遵宪清朝(1848年-1905年),清朝,1848年-1905年,广东嘉应州,诗人,外交家

黄兴清末民初,1874年-1916年,湖南省长沙县民国创建者之一

郡望

江夏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治所在安陸,今天湖北省安陸市。

南安郡:南朝梁天监(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晋安县(今南安市丰州镇),辖今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地。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濮阳市西)。

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属扬州。治金华县(金华市婺城区)。

松阳郡:隋朝置郡,今浙江省松阳县。

櫟陽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陝西省臨潼縣東北。

安定郡:漢武帝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治所高平,在寧夏固原縣。

房陵郡:漢置房陵縣,屬漢中郡。建安末年置房陵郡,在今天湖北省房縣地區。

漢東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湖北省鍾祥縣西北。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在今天河北省懷來縣。

谯郡:东汉建安年间置,相当于今天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山谷堂:因黄庭坚著有《山谷集》而得名。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

江夏堂:典出东汉安陆人黄香,九岁丧母,对父极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窝。博学经典,善写文章,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官至魏郡太守。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一、huá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回、满、蒙、侗、鲜、彝、傣、羌、壮、白、畲、黎、水、京、苗、瑶、土家、布依、纳西、赫哲、仫佬、拉祜、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嬴姓。陆终之后受封於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据《宋学士集》注云:“臺(台)骀封於汾州,其后为沉、姒、蓐、黄诸国。为晋所灭,后亦以黄为氏。”台骀,相传为古帝少昊之苗裔,世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遂以为汾水之神。汾州,即今山西汾阳。

3、突厥族亦有黄姓。《唐书·突厥传》载:苏禄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种人自谓娑葛后者为黄姓;苏禄为黑姓。更相猜仇。天宝十二载,黑姓部立登里伊罗蜜施(dēnglǐyīluómìshī)为可汗。至德后,黄、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国(按:此当指唐王朝)方多故,不暇治也。

4、《姓氏考略》据《唐书》又注:“邕管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5、为陆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载:“元黄公望,本姓陆,出继永嘉黄翁,遂冒姓黄氏。”

6、清代高丽族亦有黄姓,散处易州、开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7、为清代满族黄佳氏、乌雅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8、为赫哲族之朝日朝恩克“哈拉”所改。“朝日朝恩克”,赫哲语为黄鼠狼,当为氏族图腾,以之名族,以族为氏,或依其汉意“黄鼠狼”之首音取“黄”而为单姓。

9、黎族之黄姓,海南白沙县有分布。因方音所致,王、黄不分,或称本姓王,后作“黄”;或谓本姓黄,后作“王”。

10、壮族之“黄”,乃“皇帝”之意。

11、白族之黄姓,源於图腾崇拜。白族语称“介恥”,或为“盖恥”。汉意为“鸡氏族”,即以鸡为其图腾的氏族,遂以鸡名其族,以族名为姓。后或据其汉意为单姓姬、纪,或音变而为奚、高、黄等。

12、裕固族之黄姓,则由西喇氏所改。“西喇”,本户族名,或以代姓。汉意为黄色,后或依其汉意而为单姓“黄”。

二、(黃)

黄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人口2.2%,为中国人口最多10个姓之一。黄姓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区)亦多此姓,上述5省(区)黄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56%。

黄姓起源:

1、系自嬴姓。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故城在今河南潢川西12里),春秋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出于金天氏。自台骀封于汾州(故治在今山西汾阳),其后为沈、姚、蓐、黄诸国,为晋所灭,后亦以黄为氏,见《宋学士集》。

3、河西黄氏出自汉、晋时匈奴屠各部。

4、金时女真人移剌氏(即耶律氏),汉姓为黄。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牛庄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黄佳氏、乌雅氏、伊喇氏等后均改为黄氏。

5、唐时突厥人姓突骑施后改为黄、黑二氏。

6、唐时邕管(故治在今广西南宁)蛮有黄姓,见《唐书》。壮族姓。其先民以部落旗子颜色为姓。

7、清高丽人姓。凡三派,出易州、开州、益州等地。今朝鲜族姓。

8、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有黄姓,系藏族。

9、清贵州思州府土司黄姓始于明朝。

10、景颇族曾行氏;汉姓为黄。

11、裕固族西喇氏,汉族为黄。

12、哈尼族埃拉氏,汉姓为黄。

13、台湾土著、白、赫哲、回、京、仫佬、苗、瑶、彝、布依、土家、黎(216

黄姓名人:

黄歇,春秋时楚春申君。

郡望:栎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江夏。

其他:

①台湾黄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改姓日本姓共田、武田、守田、友田、横田、幸田、广田、广潮、广江、广��、广冈、广内等,这些姓均含黄字一部分或黄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全部恢复黄姓。②台湾土著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高山、木下者,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选择了黄姓。

姓氏源流

一、huá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回、满、蒙、侗、鲜、彝、傣、羌、壮、白、畲、黎、水、京、苗、瑶、土家、布依、纳西、赫哲、仫佬、拉祜、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嬴姓。陆终之后受封於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据《宋学士集》注云:“臺(台)骀封於汾州,其后为沉、姒、蓐、黄诸国。为晋所灭,后亦以黄为氏。”台骀,相传为古帝少昊之苗裔,世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遂以为汾水之神。汾州,即今山西汾阳。

3、突厥族亦有黄姓。《唐书·突厥传》载:苏禄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种人自谓娑葛后者为黄姓;苏禄为黑姓。更相猜仇。天宝十二载,黑姓部立登里伊罗蜜施(dēnglǐyīluómìshī)为可汗。至德后,黄、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国(按:此当指唐王朝)方多故,不暇治也。

4、《姓氏考略》据《唐书》又注:“邕管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5、为陆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载:“元黄公望,本姓陆,出继永嘉黄翁,遂冒姓黄氏。”

6、清代高丽族亦有黄姓,散处易州、开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7、为清代满族黄佳氏、乌雅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8、为赫哲族之朝日朝恩克“哈拉”所改。“朝日朝恩克”,赫哲语为黄鼠狼,当为氏族图腾,以之名族,以族为氏,或依其汉意“黄鼠狼”之首音取“黄”而为单姓。

9、黎族之黄姓,海南白沙县有分布。因方音所致,王、黄不分,或称本姓王,后作“黄”;或谓本姓黄,后作“王”。

10、壮族之“黄”,乃“皇帝”之意。

11、白族之黄姓,源於图腾崇拜。白族语称“介恥”,或为“盖恥”。汉意为“鸡氏族”,即以鸡为其图腾的氏族,遂以鸡名其族,以族名为姓。后或据其汉意为单姓姬、纪,或音变而为奚、高、黄等。

12、裕固族之黄姓,则由西喇氏所改。“西喇”,本户族名,或以代姓。汉意为黄色,后或依其汉意而为单姓“黄”。

二、(黃)

黄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人口2.2%,为中国人口最多10个姓之一。黄姓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区)亦多此姓,上述5省(区)黄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56%。

黄姓起源:

1、系自嬴姓。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故城在今河南潢川西12里),春秋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出于金天氏。自台骀封于汾州(故治在今山西汾阳),其后为沈、姚、蓐、黄诸国,为晋所灭,后亦以黄为氏,见《宋学士集》。

3、河西黄氏出自汉、晋时匈奴屠各部。

4、金时女真人移剌氏(即耶律氏),汉姓为黄。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牛庄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黄佳氏、乌雅氏、伊喇氏等后均改为黄氏。

5、唐时突厥人姓突骑施后改为黄、黑二氏。

6、唐时邕管(故治在今广西南宁)蛮有黄姓,见《唐书》。壮族姓。其先民以部落旗子颜色为姓。

7、清高丽人姓。凡三派,出易州、开州、益州等地。今朝鲜族姓。

8、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有黄姓,系藏族。

9、清贵州思州府土司黄姓始于明朝。

10、景颇族曾行氏;汉姓为黄。

11、裕固族西喇氏,汉族为黄。

12、哈尼族埃拉氏,汉姓为黄。

13、台湾土著、白、赫哲、回、京、仫佬、苗、瑶、彝、布依、土家、黎(216

黄姓名人:

黄歇,春秋时楚春申君。

郡望:栎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江夏。

其他:

①台湾黄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改姓日本姓共田、武田、守田、友田、横田、幸田、广田、广潮、广江、广��、广冈、广内等,这些姓均含黄字一部分或黄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全部恢复黄姓。②台湾土著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高山、木下者,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选择了黄姓。

堂号

江夏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治所在安陸,今天湖北省安陸市。

南安郡:南朝梁天监(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晋安县(今南安市丰州镇),辖今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地。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濮阳市西)。

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属扬州。治金华县(金华市婺城区)。

松阳郡:隋朝置郡,今浙江省松阳县。

櫟陽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陝西省臨潼縣東北。

安定郡:漢武帝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治所高平,在寧夏固原縣。

房陵郡:漢置房陵縣,屬漢中郡。建安末年置房陵郡,在今天湖北省房縣地區。

漢東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湖北省鍾祥縣西北。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在今天河北省懷來縣。

谯郡:东汉建安年间置,相当于今天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山谷堂:因黄庭坚著有《山谷集》而得名。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

江夏堂:典出东汉安陆人黄香,九岁丧母,对父极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窝。博学经典,善写文章,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官至魏郡太守。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一、huá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回、满、蒙、侗、鲜、彝、傣、羌、壮、白、畲、黎、水、京、苗、瑶、土家、布依、纳西、赫哲、仫佬、拉祜、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嬴姓。陆终之后受封於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据《宋学士集》注云:“臺(台)骀封於汾州,其后为沉、姒、蓐、黄诸国。为晋所灭,后亦以黄为氏。”台骀,相传为古帝少昊之苗裔,世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遂以为汾水之神。汾州,即今山西汾阳。

3、突厥族亦有黄姓。《唐书·突厥传》载:苏禄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种人自谓娑葛后者为黄姓;苏禄为黑姓。更相猜仇。天宝十二载,黑姓部立登里伊罗蜜施(dēnglǐyīluómìshī)为可汗。至德后,黄、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国(按:此当指唐王朝)方多故,不暇治也。

4、《姓氏考略》据《唐书》又注:“邕管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5、为陆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载:“元黄公望,本姓陆,出继永嘉黄翁,遂冒姓黄氏。”

6、清代高丽族亦有黄姓,散处易州、开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7、为清代满族黄佳氏、乌雅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8、为赫哲族之朝日朝恩克“哈拉”所改。“朝日朝恩克”,赫哲语为黄鼠狼,当为氏族图腾,以之名族,以族为氏,或依其汉意“黄鼠狼”之首音取“黄”而为单姓。

9、黎族之黄姓,海南白沙县有分布。因方音所致,王、黄不分,或称本姓王,后作“黄”;或谓本姓黄,后作“王”。

10、壮族之“黄”,乃“皇帝”之意。

11、白族之黄姓,源於图腾崇拜。白族语称“介恥”,或为“盖恥”。汉意为“鸡氏族”,即以鸡为其图腾的氏族,遂以鸡名其族,以族名为姓。后或据其汉意为单姓姬、纪,或音变而为奚、高、黄等。

12、裕固族之黄姓,则由西喇氏所改。“西喇”,本户族名,或以代姓。汉意为黄色,后或依其汉意而为单姓“黄”。

二、(黃)

黄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人口2.2%,为中国人口最多10个姓之一。黄姓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区)亦多此姓,上述5省(区)黄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56%。

黄姓起源:

1、系自嬴姓。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故城在今河南潢川西12里),春秋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出于金天氏。自台骀封于汾州(故治在今山西汾阳),其后为沈、姚、蓐、黄诸国,为晋所灭,后亦以黄为氏,见《宋学士集》。

3、河西黄氏出自汉、晋时匈奴屠各部。

4、金时女真人移剌氏(即耶律氏),汉姓为黄。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牛庄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黄佳氏、乌雅氏、伊喇氏等后均改为黄氏。

5、唐时突厥人姓突骑施后改为黄、黑二氏。

6、唐时邕管(故治在今广西南宁)蛮有黄姓,见《唐书》。壮族姓。其先民以部落旗子颜色为姓。

7、清高丽人姓。凡三派,出易州、开州、益州等地。今朝鲜族姓。

8、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有黄姓,系藏族。

9、清贵州思州府土司黄姓始于明朝。

10、景颇族曾行氏;汉姓为黄。

11、裕固族西喇氏,汉族为黄。

12、哈尼族埃拉氏,汉姓为黄。

13、台湾土著、白、赫哲、回、京、仫佬、苗、瑶、彝、布依、土家、黎(216

黄姓名人:

黄歇,春秋时楚春申君。

郡望:栎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江夏。

其他:

①台湾黄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改姓日本姓共田、武田、守田、友田、横田、幸田、广田、广潮、广江、广��、广冈、广内等,这些姓均含黄字一部分或黄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全部恢复黄姓。②台湾土著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高山、木下者,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选择了黄姓。

[ 黄 ]的同部首字 - [ 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