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áo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55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57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46 |
1995年 | 175 | 1987年 | 154 | 1982年 | 150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53 |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苗姓主要源自:芈姓。
苗姓起源一
源于芈姓,芈姓中的一个分支,即是源自楚国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国公族大夫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贲皇的封地,属于以封居名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若敖之乱,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在晋国与楚国的交战中,伯棼之子贲皇技献晋国使晋国取得战斗胜利。后世传有楚才晋用的典故:
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晋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
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苗,遂为商周古国,西周初国亡,成为周邑。
在贲皇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遂成苗氏,并尊贲皇及其父亲斗越椒为得姓始祖。这也是汉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来源。楚国氏族伯棼及其子孙定居河南济源苗亭,遂这支楚国大夫子孙姓氏为‘苗’。
在河南济源当时记载土壤肥沃适宜耕种,有对联曰“草长莺飞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财兴”,描述当时地理环境。
苗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源出自上古时期神医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由于苗父根本不象后世医生们那样用“四诊”去诊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术治疗,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种巫医,如今看来,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疗法,或心理疗法。在传说中,他为众多病人治过病,而且还疗效卓著,称其为“医”并不过分,因此,人们把他认为是“上古为医者”。(该起源存疑)
苗姓起源三
少数民族中的姓氏,灭亡后的百济、高句丽国民,被唐朝政府内迁辽中、辽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汉姓为苗氏,以别于当地汉民。在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该支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为田”,改苗氏为田氏,世代相传至今。
蒙古族,回族中的汉姓,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赐姓,满族中的苗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姓苗的,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苗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苗氏,世代相传至今。
少数民族苗姓与汉族苗姓没有任何关系。
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䜣,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大长秋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元末明初,战乱纷起,苗姓又被迫迁徙。据江苏沛县等地《苗氏族谱》载:元末明初,河南永城县东四十里苗桥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迁徙:一支迁汴京(今开封),一支迁夏邑,一支迁江苏沛县,一支迁山东,一支迁安徽,两支迁山西。明初,政府从山西向河南、河北等地大规模移民,山西长子县西张堡村苗子实迁到河南武陟县西南大封村。苗子实有4子,长子迁今武陟大司马村,后裔分迁今温县赵堡等地;次子迁今新乡市七里营,后裔分迁南庄、河头等村;三子迁今武陟乔庙,后裔分迁今荥阳市古荥等地;四子仍住大封村,后代迁修武、焦作、温县等地。据不完全统计,苗子实的这一支后裔目前有11000余人,仅大封村苗姓就有3500多人。另据河南西平县苗堂村《苗氏族谱》载:始祖苗公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西平县苗堂村,后分居于苗张村。河南禹县《苗氏宗谱》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老妪率子、侄四人迁来河南,长子苗立本定居禹县神垕镇,次子苗立家定居郏县苗黄庄,三子苗立诚定居襄县苗府村,侄苗国宝定居禹县白沙村。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苗氏后裔到海外经商、求学、办企业,有些已成为当地的知名人士。与此同时,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和台湾地区也有不少苗氏族人子孙回中原和故乡寻根谒祖,投资办厂。苗氏子孙不管在国内国外,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当代苗姓的人口大约110万左右,为全国第一百四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河南是苗姓的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苗姓人口的32%。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伊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
东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一、苗miá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江西之崇仁,湖南之芷江,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族、彝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芈姓。楚大夫伯棼之后。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因以为氏。望出东阳。”苗,即苗亭,在今河南济源县西。汉代有苗光;唐代有苗晋卿,壶关人,中书舍人;明代有苗衷,凤阳定远人,兵部尚书;清代有苗夔。
二、苗
苗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52%。
苗姓起源:
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若敖之裔、楚大夫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见《风俗通》。
2、相传上古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3、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氏。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5、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
6、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苗姓名人:
苗浦,汉时长水校尉。
郡望:东阳,上党、济阴。
苗姓古代名人
苗奉倩唐朝,唐玄宗时期人,生卒年不详,天宝七年(748)任处州刺史。
苗稷唐朝,唐宪宗时期人,元和十四年(819)人任处州刺史。
苗发唐朝(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苗晋卿十个儿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
苗海潮隋末,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六一三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抗击隋军于江淮一带。后降唐。
苗台符聪明无比。十几岁博览群书,著《皇心》三十卷。十六岁考中进士。张读也是很小就擅长吟诗作赋。十八岁中进士。跟苗台符是同年。两人又一起在少师郑薰(任宣州地方官时)那里作佐官。两人经常在宣州西明寺的东廓下,张贴他们的诗作。有人暗中批注说:两个前进士,一对阿孩儿。苗台符十七岁死去,神童英年早逝。张读做到礼部侍郎。著作有:苗台符《古今通要》四卷。
苗蕃、苗愔、苗恪唐朝,潞州壶关人,大臣。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参军。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户部郎中。苗恪历官洛阳令、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苗训宋初,河中人,大臣。善天文占候术,曾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变。宋初,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
苗晋卿祖苗夔,追赠礼部尚书。父苗殆庶,官至绛州龙门县丞。晋卿幼好学,能写文章,又能诗,王维谓其“时人以为鲍参军、谢吏部为更生云”。苗晋卿共十子,分别是太子通事舍人苗收、驾部员外郎苗发、河南少尹苗丕、苗坚、给事中苗粲、苗稷、苗垂、苗向、户部员外郎苗昌。苗晋卿一门辉煌数代,人才辈出。可见苗氏在迁居上党之后,其家族发展之盛,代不乏人,屡有位列卿尹者。苗氏一族由上党繁盛之后,又逐步迁散到了附近的泽州、永济、河曲等地。
苗时中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壶关徙宿州。以荫主宁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请开导以溉田,为利甚博,人谓之苗公河。调潞州司法参军。郡守欲入一囚于死,执不可。守怒,责甚峻,时中曰:“宁归田里,法不可夺。”守悟而听之。熙宁中,以司农丞使梓州路,密荐能吏十人,后皆进用,人卒莫之知。讨蛮时以创立折运法,使得军粮供应无缺,因功升迁两阶,为发运副使、河东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
苗仲先北宋,通州人,字子野,为北宋徐州太守。
苗授北宋,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北宋将领。以荫补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累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后以保康节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为宋将,累官至天武都指挥使。
苗履宋朝,宋将,累官至天都节度使。
苗傅南宋,上党人,南宋将领。累官至统制官。后与刘正彦发动叛乱,逼高宗让位于太子,被勤王之师击败,并被俘杀。
苗翊南宋,将领,参与了清君侧的苗刘兵变,企图威逼利诱赵构抗金。
苗再成南宋,官吏,南宋抗元三杰之一。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败走真州时,被其请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计。如果不是苗再成抗旨不尊,文天祥早就被杀死在真州城下,更没有后世的《正气歌》。后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润金代(?—1218),骠骑大将军、留守中都苗道润,河北九公中的大部分都是苗道润的手下。贞祐初为河北义军队长。宣宗迁汴,河北义军集结,抗击蒙古兵。他“有勇略、敢战斗,能得众心”(《金史》)。累至骠骑上将军、中都路经略使,兼知中山府(河北定州)事前后抚定五十余城。兴定元年(1217)奉诏恢复中都,与诸军不和而相攻。次年被易州贾瑀诱杀。
苗善时元朝,词人,留有词作《步蟾宫》和《望江南》:阳复乾纯阳姤午。象帝先、是吾玄祖。一气氤氲降甘雨。始恍然、火浮黎土。无极极中诚密锢。玉龙蟠、幽囚金虎。主人轻鼓没弦琴,全不属、宫商律吕。清高士,志道体真仙。养浩虚中吹玉笛,凝神真乐吸琼笙。清净莹心天。离欲海,放倒我人山。玄素采阴魔畜道,娄公邪术执为玄。休效损丹田
苗道一元朝,全真教第十二任掌门、第十七任掌门,回首王重阳祖师创教至今的八百年来,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加尊全真教的祖师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真君升帝君;北七真由真人升真君。其后,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约在元代中后期,南北归宗,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唯一的一个上层丹鼎大派。
苗好谦元朝,我国古著名农学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人。初任都察院属员,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东廉访司佥事,因“善课桑农”,皇帝“赐衣一袭”,后入朝为司农丞,著有《栽桑图说》和《农桑辑要》,受到皇帝赞许:“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遂命刊印千册,散之民间。并晋升苗好谦为御史中丞。
苗衷明朝,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明代大臣。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有《史阁纪闻》、《归回录》、《雪窝稿》。
苗汝霖明代,军事家,生卒不详。嘉靖五年丙戌科二甲进士(第四十二名),山西朔州人,官至兵部郎中,其父、子均为兵部名将,曾驻守山海关。善诗,现存作品仅余一首,墨迹至今保留于山海关:登亭试问秦皇岛,海上神仙信有无。今古几人能化羽,乾坤何处是蓬壶?
苗朝阳明朝,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新蔡、杞县知县,以廉能称。升兵科给事中,官至太仆少卿。
苗澄清朝,字大生,为清初重臣(正一品)。直隶省顺德府任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任县)人,曾任河道总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直隶总督、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光禄大夫等职,约卒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苗澄成为“第一任直隶总督”。直隶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其从四川总督任上返京后授步军统领,由于操劳过度,最后竟然病逝在任上,苗澄是清王朝为数不多的汉人开国重臣之一。
苗焕明朝,字尔章,又字文峰,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十三日。21岁时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举人,列第22名;28岁时登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进士,会试第68名,殿试为三甲225名,赐同进士出身,同年即授宝丰知县,“性戆直,果敢有为,冰操自历,属吏清风”,祀宝丰县名宦祠。万历六年(1578)任平山知县,万历三十四年任鲁山县知县,修鲁山城池。后升任四川保宁府知府,时监司有人蜚语中伤,遂谢政归乡。万历四十七年(1619)春卒,寿年七十有六。崇祯三年(1630)祀泽州乡贤。生有三子,分别是苗有土,苗广土和苗胙土,苗胙土成就三子最高。
苗胙土明朝,字叔康,号晋侯,万历十七年(1589年)七月初九日生于保宁府官邸,两个哥哥分别是苗有土和苗广土。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戊午科举人,列第二十七名;天启二年(1622)登壬戌科进士,会试第297名,殿试二甲58名,赐进士出身,刑部观政;天启四年(1624)四月授户部福建司主事,崇祯九年担任佥都御史、郧阳巡抚,称为正二品大员,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苗胙土曾平定邓玘兵变,又督兵在今湖北、河南一带和起义军多次作战,并在荆州取得大捷,斩首2000余人。顺治二年三月,时任山西巡抚马国柱向朝廷推荐苗胙土,于是苗胙土应诏出山,被授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顺治三年(1646)卒,享年五十七。履历详见于《大中丞苗晋侯先生文集》自撰年谱及《清史稿》等。崇祀襄阳名宦、泽州乡贤。著有《汉滨旧话》、《抚郧杂录》、《解鞍小录》、《新饷志》等。苗胙土有子二人,苗士寅和苗士容。苗士寅是监生,做过四川安县知县,苗士容则是武举人。乾隆朝苗家还出了一个著名诗人苗令琮。
苗国综清朝,汉军镶白旗人。雍正二年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官至天津镇总兵。
苗坦之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苏省连云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孙。在世七十多年,十五岁时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门打官司,开始诉讼。十八岁中秀才,辅许乔林编校《海州文献录》一书。因其劲悍剽轻、机智超群,官府便黜其廪生资格。虽平生布衣,但苗不畏强暴、斗贪官、惩劣绅、治恶痞、助穷苦、济贫弱、平冤屈、扬正气、深受广大群众称颂,其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
苗自芬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苏省连云港人,嘉庆辛末科进士,官国子监学正衔。
苗沛霖清朝,安徽寿州人,晚清一代枭雄。诗人,苗沛霖工诗,擅词,其诗词文联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苗沛霖传》记载苗沛霖数十首作品。。清朝地主团练头目。秀才出身。初办团练,后建立天顺王国,称“河北天顺王”。苗沛霖首改过去原始村落的自然形态,挑沟筑寨,把武凤集这个原本闲散的自然村落变成一座壕沟深掘,寨墙高筑的城堡。以后的战争进程证明了苗沛霖此举的英明。一时间皖北,豫东一带这样的圩寨如雨后春笋似地拔地而起。捻军从中受到启发,亦开始大规模地修建圩寨。今天豫东沈丘、项城一带的广大农村还有许多冠以“寨”字的村落,就是因苗沛霖当年的发明留下的战争印痕。被后代史学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军阀。太平天国太有名了,但在当时的汉人政权,除了太平天国,还有一个天顺国。天顺国的皇帝,自然就是苗雨三。
苗夔清代(1783-1857),语言学家。字先麓,直隶肃宁人。不好制举文,嗜六书形声之学。治许氏《说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后又得顾亭林《音学五书》,慕之弥笃,曰:“吾守此终身矣!”年二十余,即纂《毛诗韵订》,继又纂《广籀》一书。授徒穷乡,教帖括不中程,学子稍稍引去,弗顾也。县令王君闻而敬异,聘主翼经书院。道光辛卯,举优贡生。高邮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节下交,与畅论音学源流,由是誉望日隆。初佐汪编修振基衡文山右,继入江苏学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复以暇日编摩撰述,从事于其所谓声韵之学。祁还京,乃醵金刻所著《说文声订》二卷,《说文声读表》七卷,《毛诗韵订》十卷,《建首字读》一卷。大旨以为叔重遗书多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订正《说文》声类八百余事。顾氏《音学》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纲已具,然犹病其太密;而歌、麻既杂西音,不应别立一部。于是并庚、清及蒸、登于东、冬部,并歌、戈于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群经之韵。书出,识者叹其精审。后数年,襄校山东,未毕役先归。至是亦齿衰而倦游矣。居京师,自祁公外,恒与何绍基、张穆、陈庆镛诸人游。并为曾文正公所推服,时时徒步过从,与辩论前世音学,暨江、戴、段、孔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讥亭决,穷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岁。余书尚有《说文声读考》《集韵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沉》各若干卷,未刊。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伊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
东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一、苗miá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江西之崇仁,湖南之芷江,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族、彝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芈姓。楚大夫伯棼之后。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因以为氏。望出东阳。”苗,即苗亭,在今河南济源县西。汉代有苗光;唐代有苗晋卿,壶关人,中书舍人;明代有苗衷,凤阳定远人,兵部尚书;清代有苗夔。
二、苗
苗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52%。
苗姓起源:
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若敖之裔、楚大夫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见《风俗通》。
2、相传上古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3、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氏。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5、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
6、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苗姓名人:
苗浦,汉时长水校尉。
郡望:东阳,上党、济阴。
一、苗miá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江西之崇仁,湖南之芷江,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族、彝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芈姓。楚大夫伯棼之后。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因以为氏。望出东阳。”苗,即苗亭,在今河南济源县西。汉代有苗光;唐代有苗晋卿,壶关人,中书舍人;明代有苗衷,凤阳定远人,兵部尚书;清代有苗夔。
二、苗
苗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52%。
苗姓起源:
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若敖之裔、楚大夫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见《风俗通》。
2、相传上古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3、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氏。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5、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
6、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苗姓名人:
苗浦,汉时长水校尉。
郡望:东阳,上党、济阴。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伊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
东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一、苗miá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江西之崇仁,湖南之芷江,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族、彝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芈姓。楚大夫伯棼之后。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因以为氏。望出东阳。”苗,即苗亭,在今河南济源县西。汉代有苗光;唐代有苗晋卿,壶关人,中书舍人;明代有苗衷,凤阳定远人,兵部尚书;清代有苗夔。
二、苗
苗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52%。
苗姓起源:
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若敖之裔、楚大夫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见《风俗通》。
2、相传上古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3、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氏。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5、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
6、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苗姓名人:
苗浦,汉时长水校尉。
郡望:东阳,上党、济阴。
其他姓氏
[ 苗 ]字的同音字 - [ miao ]
[ 苗 ]的同部首字 - [ 艹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