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号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mín ]

读音:mín

拼音:min

简繁:旻

五笔:JYU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JYU

笔画:8画

吉凶:暂无

仓颉:AYK

结构:上下

郑码:KSO

四角:60400

区位:暂无

统一码:65FB

异体字:旼,?

英汉互译:heaven

笔顺:竖、横折、横、横、点、横、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74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旻姓旻姓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天官制之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始设六官,史称六卿,或六正,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分别另有称号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卿中以大司寇为秋官,职掌刑狱,“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类似于后世历朝历代的刑部尚书,又称为秋卿,因古代“旻”字指“秋天”,因此秋官的雅称即为“旻卿”。在典籍《尔雅·释天》中记载:“秋为旻天。”秋天萧瑟,其引以为据法判典之官职称谓,故而斩决犯人皆在秋天,称“秋决”。周王朝第一位得秋官之职者,就是西周开国功臣之一的已忿生。己忿生,生卒年待考,苏邑人(今河南焦作博爱苏家作村)。己忿生是周武王姬发所任命的第一个司寇,封给家乡十二邑,即古温国。在隋、唐、宋、元、明、清诸朝中,负责天文历法的机构中也曾设置过“秋官正”的官职,例如在元朝时期,秋官隶属于太史局,负责观掌天象,官秩为正五品。而后来清朝中叶的天平天国中,也曾以秋官为刑部长官。在历代秋官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的雅号为姓氏者,称旻氏,亦有直称秋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旻氏一族中,有著名的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旻玉珍(公元1329~1366年),湖广行省随州人(今湖北随州),后因为信奉明教而改姓名为明玉珍。旻玉珍与明太祖朱元璋是结拜兄弟,曾在巴蜀地区建立过大夏政权,旻玉珍病逝后,其后代明升在“结拜义叔”朱元璋大兵压境之下归附于大明王朝,他的子孙后代也皆改姓氏为明氏,世代相传至今,如今是朝鲜和韩国的著姓之一,朝鲜高丽文“분성”,韩国高丽文为“의성”;也是日本大姓之一,日文亦为“旻氏”。旻氏族人大多尊奉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旻姓旻姓起源二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开国君主金太祖完颜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北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三年,公元1113年),完颜·阿骨打接替兄长完颜·乌雅束为都勃烈极(部落联盟长),开始“力农积谷,练兵牧马,扩充军队,增强女真族的军事实力。

北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被辽国政权授予辽东节度使,开始发动逐步统一邻近女真、库莫西、室惟、鞑靼、蒙古、突厥等民族各部落的战争。在很短的时间内,完颜·阿骨打就统一了五国部等女真各部,创建了“猛安谋克”组织,势力渐盛。到了农历9月,完颜·阿骨打率部揭竿而起,拉开了反辽民族战争的序幕,并因此得到了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响应和北宋王朝的支持。在不到一年时间,完颜·阿骨打就占领了辽国在东北地区的许多重要城镇和据点。

北宋政和五年(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农历1月,完颜·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称帝,是为金太祖,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完颜·阿骨打称帝后自起汉名为“旻”,史称完颜旻。当年的农历9月,完颜旻率军攻占了辽国的军事重镇黄龙府(渤海国扶余府,今吉林农安)。农历12月,完颜旻以区区两万骑兵大败辽国七十万大军于护步答冈(今黑龙江五常西部),接着在北宋政和六年(辽天庆六年,金收国二年,公元1116年)攻下了整个辽西地区。

北宋宣和二年(金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完颜旻率军攻陷了辽国的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两年后的北宋宣和四年(金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又夺取了辽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年底,攻陷燕京(今北京),彻底摧毁了辽国政权。

北宋宣和五年(金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农历8月,完颜旻在北返金国都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的途中病逝。完颜旻的一生皆驰骋于疆场,先后完成了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金国政权、击灭辽国政权三件重大历史事件,为女真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完颜旻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汉名为姓氏者,称旻氏,分别融入女真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旻姓旻姓起源三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开国君主金太祖完颜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满族完颜氏:源于唐朝末期的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完颜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成为金国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皆以部为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区)、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喀拉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

明、清时期,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完颜氏即已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留氏、旻氏、晟氏、亶氏、雍氏、璟氏、珣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六百十四位,多以河南为郡望。

今河南省的洛阳市,湖北省的宜昌市枝江市、随州市,北京市,台湾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북한/朝鲜),大韩民国(남한/韩国),日本国(にほんこく)等地,均有旻氏(明氏)族人分布。

要说明的是:日本旻氏已经分衍为多支,“旻氏”作为根姓氏,皆缀在每一个分支家族族称的后面,例如に车东旻氏、ホント旻氏、贺旻氏、澄旻氏、嵯峨旻氏、冈田旻氏、村瀬旻氏、铃木旻氏、迪旻氏、须藤旻氏、深沢义旻氏、森口旻氏、深泽义旻氏、児玉芳旻氏、中込旻氏、林野旻氏、独澄旻氏、森口旻氏、南风盛成旻氏……等等。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mín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据《太平寰宇记》注云:“中山郡五姓有旻姓。”《姓氏词典》云:“中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县。今河北有此姓。”

二、

旻姓分布:中山郡五姓中有旻氏,见《寰宇记》。今北京、江苏高淳等地均有此姓。

旻姓起源:见《姓苑》。

历史名人

旻姓古代名人

旻瑞清朝时期,即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著名将领。传说旻瑞为旻玉珍的后裔,清朝乾隆初年由官学生授二等侍卫。清乾隆年间领兵征压新疆伊犁及缅甸,皆有功,授将军,管云贵总督事。后封一等诚嘉毅勇公。逝世后谥号“果烈”。著有《北窗吟稿》。

旻玉珍元朝末期(公元1329~1366年),即明玉珍;湖广行省随州人(今湖北随州)。著名大夏国开国皇帝,大夏钦文昭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362~1368年为期五年,终年三十六岁。旻玉珍的父母皆务农。旻玉珍自小聪明颖慧,机智多谋,长大以后,身材高大,性格刚直,不嗜声色货利,善骑射,处事公道果断,乐于助人,在一方小有名气,被当地百姓推为屯长。元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白莲教首领刘福通和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徐寿辉打到湖北时,听说旻玉珍有一支队伍,便将其招至麾下,授予统兵征虏大元帅,正式隶属于西系红巾军。在一次作战中,旻玉珍被飞矢射中右眼,虽经医治,但仍失明,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瞎子元帅”。后来旻玉珍索性将其姓“旻”改为“明”,既有希望能见光明之义,又符合他所崇尚的明教教义——崇拜日月,向往光明。元至正六年(公元1357年),明玉珍奉命西征,首定夔州、万县,而后进兵攻克了重庆,徐寿辉拜其陇蜀四川行省参政。时天下大乱,姑苏张仕、江西陈友亮、陕西徐守辉各立国号,后来陈友谅在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谋杀了徐寿辉,自己亦称帝。明玉珍也在重庆自称为陇蜀王。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明玉珍以元进士刘桢为参谋。击溃元军在四川的主力,平定了四川,接着又进一步南征北讨,东进西击,并向汉中进军。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农历1月朔日,明玉珍受刘桢等人拥立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纪年天统,都重庆。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国子监。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明玉珍颁历法为先天历,去释、老(佛、道)二教,上奉弥勒为国教,任命百官,开科取士。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废除元朝的一切徭役,重新定立赋税制度,十一而税,使人民休养生息,对四川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今重庆城号为“三都之地”,原因之一就是明玉珍曾定都重庆。明玉珍又仿效宋、元两朝的官制,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分别管理政务和军务。与此同时,明玉珍继续组织南征北战,北取汉中,南征云南。当时大夏国的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与明太祖朱元璋关系很不错,经常有书信往来。元至正二十三年(大夏天统二年,公元1364年)冬,明玉珍制定的战略是“北出汉中,东下荆、楚”。随即派遣手下骁将万胜等领兵攻云南,击败元朝梁王孛罗帖木儿。不久,梁王联合云南大理土官段功反攻,万胜孤军无援,退回,遂采取保境自守之策。元至正二十五年(大夏天统四年,公元1366年)春,明玉珍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万胜为左、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等为平章。同年秋,明玉珍遣使与朱元璋通好。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严重地损害了明玉珍的健康,特别是建立政权,千头万绪的军政事务都要过问操持,因而积劳成疾。元至正二十六年(大夏天统四年,公元1366年)农历2月,明玉珍病逝于重庆,终年三十八岁,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睿陵,庙号“太祖”,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太子明升即位。明玉珍病逝前,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明玉珍逝世的大夏国,史料是这样记载的:明玉珍死后,其唯一的子嗣明升即位,明升年仅十岁,无力控制局面,大夏政权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权,称明太祖,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遣使劝明升降附明王朝,明升不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明军大举入川。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春季,夏军败溃。农历6月,明军抵围重庆,明升无奈出降,大夏政权灭亡。明升被送至南京,朱元璋封其为归义侯,赐甲第以居东师。明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明朝户部完成在川蜀地区的政务统计,当时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却二万三千余户被前大夏官员占为庄户。明太祖闻之一时大怒,遂将明玉珍之子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辽东郡高丽,并宣“禁做官,仅为民”。对于明玉珍和大夏政权,明、清两朝虽存有官修史书,但文献记载多有失实。尤其是明玉珍的墓葬,在《明史》中只记载“葬玉珍于江水之北”,至于具体地址和规模均无详记,这使得大夏后裔难以寻根祭祖。1982年3月底,重庆市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扩建厂房时,在工地现场发掘了湮没数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明玉珍墓的简陋,使后人差点与之失之交臂。打开内棺,人们看到的只有一些丝织袍服、一只小金杯和两只小银锭,重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两次到现场,都认为只不过是一般的清代墓葬而已,对出土的棺椁、丝织品都未收存。后来,待挖出一块石碑,完整无缺的碑文,确凿无疑地证实,这个简陋的墓葬就是统治四川及其周边达九年之久的明玉珍的墓葬,这才引起文物工作者的重视。明玉珍墓葬的发现,特别是“玄宫之碑”的出土,澄清了旧籍中一些纷纭的记载。诸如,明玉珍的生年、入葬时间、大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和地点,明玉珍在位的准确时间,等等。碑文中所记明玉珍称王称帝前历任官职、大夏政权的官制等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对探讨元朝纺织技术以及大夏服饰对高丽的影响等均有裨益。明玉珍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元末农民起义地方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揭开了大夏国之谜,使徙往高丽的在韩“明氏大宗会”寻到了祖根。明玉珍生前崇尚节俭,殓葬品除随身衣物外,唯一能算作金银珠宝的只有一只金杯和两只小银锭,那还是当年进见徐寿辉时,由徐寿辉赏赐的,而明玉珍从未动用过。明朝的著名学者方孝孺在《明氏实录》中这样评价明玉珍:“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遗青巾之虐,百无一二。夏主幸致躬行俭的,兴文教,辟异端,禁侵掠,薄赋敛,一方咸赖小康焉。惜不能谨之于始。私家倍于公室,仓帑空虚,不能展其疆界。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不能文词问尽其贤也。”明玉珍的大夏国辖地都在中国的西南,他的墓地连重庆本地人都鲜有所知,为何会有远在中国东北方向的韩国人一次次来祭拜呢?江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明说,明氏后人如今全都在朝、韩两国,国内反而一支也没有。明玉珍墓发掘后,重庆市文物部门极为重视,根据墓葬提供的线索,专程派人数次到明玉珍故乡湖北随州青山调研,当地已经无一明姓后人。说起明玉珍,有的老人说他去了四川,其子明升后来又到了南京,有的说去了高丽。如今人们对于明氏后裔去踪的了解,全赖于韩国明氏后人到中国的寻根拜祖。1992年夏,一个年近五十岁叫明在律的韩国釜山人来华寻祖,他所提供的家谱即《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中显示其始祖是“西蜀(今陕西延安)明氏大夏王明玉珍”。明在律生于1943年,自称是明玉珍的第二十四世子孙。后来据中国的文物工作者考证,其《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记录的与中国的史料吻合。,明玉珍生于公元1329年,至1992年有六百六十二年,传至二十四世,平均每代二十七年左右,也符合人口发展的规律,加上与史籍《高丽史》的记录相符,可以确认韩国明氏就是明玉珍的后人。

旻升(公元1356~?年待考),即明升;湖北随州人(今湖北随州)。大夏国末位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366~1371年为期五年。明升继位时年方十岁,改元“开熙”。当时大夏朝廷大臣们不和,由其母彭氏垂帘听政。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登基后,是一个霸心十足的人,他并不只想拥有一个天完国就够了,而是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于是就向与明玉珍盟誓的大夏国明升小皇帝下手了。起初“奉书”令明升归降,明升以夏王奉书愿意以贡进吴王,却不想失去夏国。而朱元璋不许,当时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派钦信国公汤和、付友德入川取大夏,明升奉表降于朱元璋,大夏灭亡,四川归于明朝统治。在南京,明升和红巾军另一起义军首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经常会面发牢骚。这二人虽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但朱元璋怕他们受人盅惑,日后危及大明政权,就派太监将他们远远地送到高丽国安置。据史籍《明史》第一二三卷“明玉珍传”记载,明升后代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农历1月,徙往高丽。另据叶子奇在《草目子》一书中的记载:“辛亥七月(公元1371年),台兵攻四川,小升王同其母俱降,其后母召入宫,以海舟送小升王去高丽,飘飘然入于海矣。”这一事实,在我国的史籍《明太祖实录》和朝鲜的古文献《高丽史》中均有记载。《高丽史》中还记录有明太祖朱元璋给高丽国王恭亲王的函旨:“将那陈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次年,明升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后育有四子,从此在朝鲜半岛代代相传。如今,韩国“明氏大宗会”副会长明鲁升说:在大夏国被灭后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将明玉珍之子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到高丽,并宣“不做官,不做民”。明升家族一行来到高丽后,高丽恭愍王把延安、白川两县作为贡物,供奉给明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今朝鲜开城)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提供给他们作为邸宅,配以奴婢。明氏一家在高丽定居后,明升与郡夫人坡平尹氏结婚,生有丝男:大儿子明义,资宪公、资宪大夫;二儿子明见,总郎公、嘉靖大夫;三儿子明俊,副使公、嘉靖大夫;四儿子明信,侍郎公、通训大夫。,据韩国历史记载,明升与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交情颇深,经常下围棋。明升之母彭氏在李成桂登基时,献上了一套自己亲手缝制的“龙袍”,使太祖李成桂感泣。另外,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唐装和首饰也开始在朝鲜王朝普及。李成桂为表谢意,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彭皇后去世后,安葬在朝鲜松都万寿山的肃陵,并建有祠宇。明升一家在高丽安家繁衍后,四个儿子的后代便分散在朝鲜半岛二十四个地区。日寇侵占朝鲜半岛时期,首次实施户籍制度,把明氏家族分成两大支系:一支系为“西蜀明氏”,另一支系为“延安明氏”。当时的“西蜀明氏”主要指的是本籍在中国四川、当时居住在朝鲜的明氏。“延安明氏”主要指的是,以明氏二世祖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为籍贯的明氏家族(主要居住在韩国)。1986年,明氏后裔将两大支系的家谱合二为一,成一本《明氏大同谱》,并在“明氏大宗会”的统管之下。大夏国主明玉珍后裔在朝鲜半岛繁衍生息了六百多年,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和著名人士。例如,近代历史中的明济世,是反抗日寇侵略朝鲜半岛的英雄。1910年,韩国被日本吞并后,明济世立即投入光复运动,曾被捕入狱达五年。出狱后,他组织“不变团”继续进行独立解放运动,在大韩民国成立时曾担任审计院长(现监察院长)。明玉珍的第六代孙明克谦,曾任进士。其长子光启曾任平泽县监,当日寇入侵时与赵宪率领的义兵团组成抗日队伍,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他在著名的锦山战役中壮烈牺牲。明天得曾以“通训大夫”资格担任“军资监正”;明自贤在任“承政院左承旨”后,又升为“龙卫副护军”;著名孝子明右镇曾任“延安郡守”,因施善政而受好评。当代明氏后裔中,有的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有的成为著名律师、教授、企业家等。可以说,明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2000年韩国政府在进行人口统计调查中,查明在韩国生活的明玉珍后裔人数已达两万六千余人。若再加上在朝鲜生活的明玉珍后裔,总数估计已达四万余人。由于南北分裂,现在韩明氏后裔无法前往肃陵进行祭奠。1993年,明玉珍后裔在韩国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临时兴建了一座占地约一千八百平方米的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在韩“明氏大宗会”上,会长明宣植说,如果南北统一的话,他们将把存放在景慕祠中的始祖明玉珍皇帝的配位、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配位全都迁过去。后来,明氏宗亲会在“三八线”上征地修建了望祭台,每年祭祖两次。在韩国的明氏后裔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一般都懂中文,遍布各行各业,以政界和建筑业最多,有国会议员、检察长、知名律师等。明玉珍生活俭朴,明氏家族就把“勤俭、朴素、正直”作为族训,提倡艰苦奋斗。1995年,明氏宗亲会首批会员访问团一行三十二人到重庆祭祖访问,第二年清明节,第二批会员到重庆祭祀。此后,几乎年年都有规模不等的明氏后人来渝。六百多年来,远在朝鲜半岛的明氏后人一直在寻寻觅觅。如今,修建一新的明玉珍皇帝陵终于可以使他们得见祖先遗物,并聊寄崇祖之情了。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mín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据《太平寰宇记》注云:“中山郡五姓有旻姓。”《姓氏词典》云:“中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县。今河北有此姓。”

二、

旻姓分布:中山郡五姓中有旻氏,见《寰宇记》。今北京、江苏高淳等地均有此姓。

旻姓起源:见《姓苑》。

姓氏源流

一、mín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据《太平寰宇记》注云:“中山郡五姓有旻姓。”《姓氏词典》云:“中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县。今河北有此姓。”

二、

旻姓分布:中山郡五姓中有旻氏,见《寰宇记》。今北京、江苏高淳等地均有此姓。

旻姓起源:见《姓苑》。

堂号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mín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据《太平寰宇记》注云:“中山郡五姓有旻姓。”《姓氏词典》云:“中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县。今河北有此姓。”

二、

旻姓分布:中山郡五姓中有旻氏,见《寰宇记》。今北京、江苏高淳等地均有此姓。

旻姓起源:见《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