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号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pí ]

读音:pí

拼音:pi

简繁:皮

五笔:HCI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HCI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DHE

结构:半包围

郑码:XI

四角:40247

区位:3804

统一码:76AE

异体字:?,?,?,?,?,?,?

英汉互译:skin,hide,fur,feather,outer

笔顺:横撇/横钩、撇、竖、横撇/横钩、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632018年2014年
2013年2792007年2006年312
1995年3171987年3131982年307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85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皮姓主要源自:姬姓。

皮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卿士樊仲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期,鲁献公姬具的次子仲山甫,曾辅佐周宣王姬静(姬靖)中兴周王朝,因功受封于阳樊(樊邑,今河南济源)。根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皮氏为周卿士樊仲皮之后。”而樊仲皮,就是建立樊国的那位仲山甫的后裔,曾承袭祖职,担任过周王室的卿士。樊仲皮,名姬樊,字仲皮,由于在当时樊氏家族中排行老二,不能成为樊国的继承人,因此他被分封在今山西省的河津县一带,后人就以他名字的末字来号称其地为“皮氏邑”。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干脆就将该行政地域定名为皮氏县。在樊仲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皮氏,为该支皮氏一族的最初之源。该支皮氏后来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榆中一带)发展为望族,并融合了许多北方游牧民族,是为运城皮氏,又称天水皮氏、榆中皮氏、陇西皮氏等。

皮氏族人大多尊奉樊仲皮为得姓始祖。

皮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郑国大夫子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大夫中有个人叫子皮,为执政上卿子展的儿子,接替父亲为执政上卿,是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相国。

在子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皮氏后来在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一带发展为望族,因此又称下邳皮氏。

皮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八十五位门阀。当代皮氏人口在中国大陆人口约14万左右,属于人口稀有姓氏之一。

到了汉、晋、南北朝之时,皮氏族人已崭露头角,出了不少历史上知名的杰出人物,东汉时期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以及官任上计掾、撰《秦嘉集》的皮仲固;三国时期有受刘备和曹操同声赞扬的皮容;南北朝时北魏王朝中的名将皮豹子,北齐时以善于骑射见称的皮景和,以及曾著《春秋意》十五卷的学者皮元等。

皮氏望居下邳(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天水(今天甘肃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湖南益阳沅江皮氏一支在明朝景泰二年从江西省吉安府迁沅益,始祖为皮顺彝,现子孙繁衍六千余人,堂号“天水堂”,因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后,自称鹿门家风。益阳沅江皮氏族人在湖南湖北广为繁衍。

湖南澧县皮氏一支在明朝洪武二年从江西省吉安府迁澧,始祖为皮华五,现子孙繁衍数万人,堂号“天水堂”鹿门家风。从清光绪十七年修谱以后,未统计人口发展情况,据说曾准备续谱,因国难当头,难以为继,只好作罢。

湖南湘乡县皮氏自江西豫章临江府清江县古亭团堂云溪江迁入,清嘉庆初年(1796年)迁至南熏乡茶子坳(现湘乡市白田镇仁厚村花屋里)生息繁衍,曾祖--皮文章(1822年辞世),家族历经200余年,子孙最盛时上千人;目前在湘乡县境内以白田人数最多。

重庆垫江皮氏一支先祖居天水郡(今甘肃天水、陕西北部一带),继后在豫章郡等地(今江西)耕读繁衍,直至宋太祖元处,皮远修率部份族人由豫章迁居湖北的麻城、孝感等地。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皮思明、皮思通奉旨由黄州(今湖北黄冈)率众族人溯长江入四川。

山东莘县古云镇皮氏一支大约有一千多人;江西吉安市吉水县皮氏一支有完整的族谱;湖北省宜昌市皮氏一支也有完整的族谱。

陕西眉县汤峪皮家岭。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鹿门堂:湖北洪湖、仙桃、潜江、嘉鱼等。

桂林堂:湖南攸县。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景县、阜平,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峡江,广西之灌阳、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瑶族、傈僳族等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樊仲皮,姓樊,名皮,字仲文。此以名为氏,系出樊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后魏有皮豹子,渔阳人,名将;北齐有皮景和,琅邪人,尚书令;唐末有皮日休,襄阳人,有诗名。

二、

皮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皮姓起源:春秋时周大夫樊皮,字仲文,为仲山甫之裔,其后以名为氏,见《风俗通》。樊皮,一作樊仲皮。

2、春秋时陈公族有皮氏。

3、春秋时晋献公封赵夙于皮(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后因氏。

4、春秋时郑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见《姓谱》。

5、水、彝、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皮姓名人:

皮相国,战国时赵相。

郡望:天水、下邳。

历史名人

皮姓古代名人

皮豹子北朝,北魏将领。渔阳人

皮日休唐朝,詩人

皮喜(425-483),豹子第八子。本名欢喜。史籍避讳改。文成时,以名臣子为侍御中散。孝文帝初,为平西将军,仇池镇将。经略陇西、汉中,数有战功。转散骑常侍、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在州饮酒废事,被杖罚。卒。谥恭公。

皮景和北朝(521-575),北齐将领。后主时任侍中,天统二年至武平元年在位。琅邪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少通敏,善骑射。初以亲信事高欢,补亲信副都尉。文宣帝天保初授通州刺史,后以袭库莫奚功加左右大都督。废帝乾明元年(560)除武卫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后主天统元年(565)迁殿中尚书。二年除侍中。景和于武职之中兼长吏事,又性识均平,故频有美授。后历特进、领军将军、尚书右仆射、赵州刺史、洛州刺史。武平五年(574),以讨陈战功,进位尚书令。六年,病卒。

皮信隋朝(545-598),皮信,皮景和长子,琅邪下邳人也。机悟有风神,微涉书传。武平末,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将军,于勋贵子弟之中,称其识鉴。于并州降周军,授上开府、军正大夫。隋开皇中,卒于洮州刺史。

皮罗阁唐朝(697-748年),皮罗阁南诏国第一代国王,在位时期大败东洱海蛮,设河东州。唐玄宗封皮罗阁为台登郡王。729年2月,唐朝打败吐蕃,攻下昆明盐源(今云南盐源)。六诏中的邆赕诏、浪穹诏、施浪诏及河蛮依附于吐蕃,而越析诏、蒙巂诏及蒙舍诏(南诏)归附唐朝。当时南诏实力最强,欲求一统六诏,唐朝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支持南诏统一各部落。737年,唐朝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石桥城,占太和、袭大厘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击败邆赕诏颠之托、浪穹诏俟罗君、施浪诏傍罗颠、越析诏于赠、蒙巂诏原罗,兼并五诏。唐王朝为皮罗阁进爵云南王,赐名蒙归义。皮罗阁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南诏国。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748年,皮罗阁去世。

皮光业五代(876-943),字文通,五代吴越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出生于苏州,皮日休之子。十岁能属文,美容仪,善谈论。曾任吴越武肃王钱镠浙西节度推官。吴越天宝九年(916),出使后梁,梁均王特赐其进士及第,且赐秘书郎。迁右补阙内供奉,寻兼两浙观察度支使。后晋天福二年(937),为吴越国宰相。天福八年(943)卒,谥“贞敬”。光业能诗,尤工文。计有功称其文“辞文宏赡”(《唐诗纪事》)。著有《皮氏见闻录》十三卷、《妖怪录》五卷等,均佚。《全唐诗》存其断句二,《全唐诗续拾》补二句。

皮究后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

皮龙荣南宋(1211-1265),皮龙荣乃南宋三名臣之一。文天祥评价他:“晏殊之学问,杨亿之文章,仲淹之声名,器之之气节”。南宋淳佑四年(1244)进士。皮龙荣乃南宋三名臣之一。

皮姓近代名人

皮定钧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朝鲜战争建功

皮锡瑞清朝(1850-1908),清经学家。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光绪举人。因崇尚今文大师伏生,所居题名“师伏堂”,故世人称其为师伏先生。1890年主持湖南桂阳州龙潭书院讲席。1892年主持江西南昌经训书院。中日甲午战后,愤《马关条约》的丧权辱国,极言变法不可缓。1898年春,任南学会会长,主讲学术,表现了救亡图存的热情。戊戌政变后,清政府下令革去他举人身份,逐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晚年长期任教,并任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博贯群经,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很深。所著《五经通论》、《经学历史》是经学的入门书。他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当觉同妒真,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他工诗及骈文。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鹿门堂:湖北洪湖、仙桃、潜江、嘉鱼等。

桂林堂:湖南攸县。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景县、阜平,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峡江,广西之灌阳、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瑶族、傈僳族等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樊仲皮,姓樊,名皮,字仲文。此以名为氏,系出樊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后魏有皮豹子,渔阳人,名将;北齐有皮景和,琅邪人,尚书令;唐末有皮日休,襄阳人,有诗名。

二、

皮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皮姓起源:春秋时周大夫樊皮,字仲文,为仲山甫之裔,其后以名为氏,见《风俗通》。樊皮,一作樊仲皮。

2、春秋时陈公族有皮氏。

3、春秋时晋献公封赵夙于皮(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后因氏。

4、春秋时郑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见《姓谱》。

5、水、彝、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皮姓名人:

皮相国,战国时赵相。

郡望:天水、下邳。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景县、阜平,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峡江,广西之灌阳、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瑶族、傈僳族等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樊仲皮,姓樊,名皮,字仲文。此以名为氏,系出樊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后魏有皮豹子,渔阳人,名将;北齐有皮景和,琅邪人,尚书令;唐末有皮日休,襄阳人,有诗名。

二、

皮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皮姓起源:春秋时周大夫樊皮,字仲文,为仲山甫之裔,其后以名为氏,见《风俗通》。樊皮,一作樊仲皮。

2、春秋时陈公族有皮氏。

3、春秋时晋献公封赵夙于皮(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后因氏。

4、春秋时郑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见《姓谱》。

5、水、彝、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皮姓名人:

皮相国,战国时赵相。

郡望:天水、下邳。

堂号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鹿门堂:湖北洪湖、仙桃、潜江、嘉鱼等。

桂林堂:湖南攸县。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景县、阜平,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峡江,广西之灌阳、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瑶族、傈僳族等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樊仲皮,姓樊,名皮,字仲文。此以名为氏,系出樊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后魏有皮豹子,渔阳人,名将;北齐有皮景和,琅邪人,尚书令;唐末有皮日休,襄阳人,有诗名。

二、

皮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皮姓起源:春秋时周大夫樊皮,字仲文,为仲山甫之裔,其后以名为氏,见《风俗通》。樊皮,一作樊仲皮。

2、春秋时陈公族有皮氏。

3、春秋时晋献公封赵夙于皮(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后因氏。

4、春秋时郑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见《姓谱》。

5、水、彝、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皮姓名人:

皮相国,战国时赵相。

郡望:天水、下邳。

[ 皮 ]的同部首字 - [ 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