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ǎ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96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44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62 |
1995年 | 105 | 1987年 | 189 | 1982年 | 125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130 |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阮姓主要源自:偃姓。
源出
阮姓起源一
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
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了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
阮国被西周所灭之说可见于《辞海》,但据《诗经大雅·皇矣》载:“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爱整其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岗,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歧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商末周初,周武王为彰其天子洪德,安抚夏、商王朝后裔的民心,曾大预封国,诸如封虞舜的后裔妫满于陈邑(今河南淮阳),为陈国的开国始君,遂为陈氏的开氏(姓)始祖。
周朝如此封国命氏,氏的发展便迅速增多,阮氏便为众多氏国之一。当时这样的小“国”,其实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氏族部落。诸如:程国、崇国、扈国、阮国、房国、杜国、箕国、密须国、寒国、过国、庸国、邺国、铸国、戈国、邳国、观国、褒国、缗国、岐国、仍国、奄国、双国、武罗国等等。
后来,阮国在西戎贵族的侵压下不断被分割,阮国被迫逐渐东迁,战国初期为秦国所灭,设置为义渠邑。阮氏族人为避战乱和仇杀,后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阮国故地在西汉时期置为安定县,北魏时期为泾州,唐朝时期改为保定县,元朝时期改为泾川县,因泾水而得名。
阮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为赵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
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
阮姓起源三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据《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载,春秋时卫大夫石石昔之后有在东晋时改石为阮者.另南朝会稽余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宠爱,被萧衍拜为修容,赐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为氏者.
阮姓起源四
出自他族.今台湾土著、京、彝、回、壮、傣、蒙古、朝鲜、锡伯、苗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阮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3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89位。阮姓在越南是全国最大的姓氏。在越南语里,阮的国语字拼写为“Nguyễn”。
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此际见于史册者有春秋时鲁国人阮氏,始皇时秦人阮翁仲。
陈留郡: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当时辖陈留(治所,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城),雍丘,酸枣,东昏,尉氏,浚仪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陈留阮姓名人辈出,后世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于陈留阮姓。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九阮郡: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楼烦,夺得大片优良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为赵国的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九阮设置为一个大郡,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改九阮郡为九原郡,到汉武帝刘彻时期,更名为五原郡,其郡地扩为南面黄河,北背祁连山,境域辽阔。
太原堂:以望立堂。
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称九原堂、五原堂。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一、阮ruǎ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阜平,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广西之防城,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回、彝、苗、傣、京、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於《诗》,子孙以国为氏。”(按:《中国姓氏大全》称其为“偃姓”,不知其所本。)(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皋陶之后。”系出偃姓;
3、又其据《南史》注云:“又有石姓改阮者。”汉代有阮肇;晋代有阮咸、阮藉;宋代有阮逸;清代有阮元。
二、阮y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山东之平度、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阮,作为姓氏一般音ruǎn,乃现行较常见姓氏;音yuán者,较罕见,古有阮山(见《玉篇》),又有“五阮关”,汉置古关名,其地在今河北之宣化西南。疑居此者或以地为氏。又,疑“阮”为“邧”之形讹,或为“阮”之ruǎn姓误读。参见阮(ruǎn)条。
三、阮
阮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4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57%。
阮姓起源:
1、系自偃姓。殷商时有阮国。皋陶之裔封于阮(故城在今甘肃泾川东南),周文王灭阮,子孙以国为氏。一说陈留阮氏,源出周时阮卿之后。
2、石姓改为阮氏,见《南史》。
3、台湾土著、京、彝、回、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阮姓名人:
阮瑀,汉时陈留尉氏人,少受学于蔡邕。曹操以禹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凡书檄多出于禹。
郡望:陈留。
阮姓古代名人
阮瑀东汉(约165-212),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事,能诗,善作书檄,有《阮元瑜集》。
阮籍三国(210-263),魏国文学家、名士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他博览群书,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
阮咸魏晋,名士字仲容,陈留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曾为散骑侍郎。
阮孝绪南朝(479-536),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他撰写了《七录》,仿照《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6288种,44520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现尚寸《广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类情况。
阮枞江唐末(873—944),又名阮况。今安徽省枞阳县藕山镇阮家享堂人。奉朝廷之命围剿断腰山一带以郭力武为首的山盗,大获全胜,被封为镇江南大将军。爱藕山镇形胜,遂定居,成为破罡阮氏鼻祖。在唐代,当地山上有江匪。懿宗皇帝派阮况率兵来剿匪,纵火焚山,匪灭民安。懿宗以阮况镇匪有功,封为镇江南大将军,阮况易名阮枞江,并旨阮将军就地休憩定居,成为山下阮氏一世祖。
阮元清朝,字伯元号云台,清朝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传》,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为己任。他在浙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180余种。
阮匡衡清朝,[清]字瑶琴江苏扬州人。康熙四十二年武进士,官守备。工十七帖,年七十余,犹日临不倦。《扬州画舫录》
阮丽珍清朝(公元?年至一六五三年前后),[公元?年至一六五三年前后]字不详安徽怀宁人,阮大铖之女。生年不详,约卒于清世祖顺治中。美容色,长于作曲。大铖降清,她为某亲王所得,甚宠爱。后来为福晋所妒,遂被鸩死。大铖所作《燕子笺传奇》,相传乃丽珍所作;此外又作有《梦虎缘》、《鸾帕血》……等剧,《梵天庐丛录》并传于世。
阮年清朝,[清]字遐生杭人。墨竹师诸升。康熙二十一年作兰竹图。《图绘宝鉴续纂、同人画集
阮品[约公元二六五年前后在世],(亦作侃)字德如,尉氏人。生卒年不详,约晋武帝泰始元年前后在世。与嵇康为友。仕晋至河内太守。品著有文集五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阮姓近代名人
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南朗左步关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孩童时代就随母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
陈留郡: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当时辖陈留(治所,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城),雍丘,酸枣,东昏,尉氏,浚仪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陈留阮姓名人辈出,后世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于陈留阮姓。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九阮郡: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楼烦,夺得大片优良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为赵国的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九阮设置为一个大郡,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改九阮郡为九原郡,到汉武帝刘彻时期,更名为五原郡,其郡地扩为南面黄河,北背祁连山,境域辽阔。
太原堂:以望立堂。
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称九原堂、五原堂。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一、阮ruǎ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阜平,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广西之防城,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回、彝、苗、傣、京、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於《诗》,子孙以国为氏。”(按:《中国姓氏大全》称其为“偃姓”,不知其所本。)(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皋陶之后。”系出偃姓;
3、又其据《南史》注云:“又有石姓改阮者。”汉代有阮肇;晋代有阮咸、阮藉;宋代有阮逸;清代有阮元。
二、阮y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山东之平度、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阮,作为姓氏一般音ruǎn,乃现行较常见姓氏;音yuán者,较罕见,古有阮山(见《玉篇》),又有“五阮关”,汉置古关名,其地在今河北之宣化西南。疑居此者或以地为氏。又,疑“阮”为“邧”之形讹,或为“阮”之ruǎn姓误读。参见阮(ruǎn)条。
三、阮
阮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4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57%。
阮姓起源:
1、系自偃姓。殷商时有阮国。皋陶之裔封于阮(故城在今甘肃泾川东南),周文王灭阮,子孙以国为氏。一说陈留阮氏,源出周时阮卿之后。
2、石姓改为阮氏,见《南史》。
3、台湾土著、京、彝、回、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阮姓名人:
阮瑀,汉时陈留尉氏人,少受学于蔡邕。曹操以禹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凡书檄多出于禹。
郡望:陈留。
一、阮ruǎ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阜平,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广西之防城,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回、彝、苗、傣、京、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於《诗》,子孙以国为氏。”(按:《中国姓氏大全》称其为“偃姓”,不知其所本。)(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皋陶之后。”系出偃姓;
3、又其据《南史》注云:“又有石姓改阮者。”汉代有阮肇;晋代有阮咸、阮藉;宋代有阮逸;清代有阮元。
二、阮y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山东之平度、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阮,作为姓氏一般音ruǎn,乃现行较常见姓氏;音yuán者,较罕见,古有阮山(见《玉篇》),又有“五阮关”,汉置古关名,其地在今河北之宣化西南。疑居此者或以地为氏。又,疑“阮”为“邧”之形讹,或为“阮”之ruǎn姓误读。参见阮(ruǎn)条。
三、阮
阮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4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57%。
阮姓起源:
1、系自偃姓。殷商时有阮国。皋陶之裔封于阮(故城在今甘肃泾川东南),周文王灭阮,子孙以国为氏。一说陈留阮氏,源出周时阮卿之后。
2、石姓改为阮氏,见《南史》。
3、台湾土著、京、彝、回、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阮姓名人:
阮瑀,汉时陈留尉氏人,少受学于蔡邕。曹操以禹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凡书檄多出于禹。
郡望:陈留。
陈留郡: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当时辖陈留(治所,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城),雍丘,酸枣,东昏,尉氏,浚仪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陈留阮姓名人辈出,后世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于陈留阮姓。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九阮郡: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楼烦,夺得大片优良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为赵国的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九阮设置为一个大郡,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改九阮郡为九原郡,到汉武帝刘彻时期,更名为五原郡,其郡地扩为南面黄河,北背祁连山,境域辽阔。
太原堂:以望立堂。
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称九原堂、五原堂。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一、阮ruǎ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阜平,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广西之防城,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回、彝、苗、傣、京、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於《诗》,子孙以国为氏。”(按:《中国姓氏大全》称其为“偃姓”,不知其所本。)(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皋陶之后。”系出偃姓;
3、又其据《南史》注云:“又有石姓改阮者。”汉代有阮肇;晋代有阮咸、阮藉;宋代有阮逸;清代有阮元。
二、阮y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山东之平度、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阮,作为姓氏一般音ruǎn,乃现行较常见姓氏;音yuán者,较罕见,古有阮山(见《玉篇》),又有“五阮关”,汉置古关名,其地在今河北之宣化西南。疑居此者或以地为氏。又,疑“阮”为“邧”之形讹,或为“阮”之ruǎn姓误读。参见阮(ruǎn)条。
三、阮
阮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4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57%。
阮姓起源:
1、系自偃姓。殷商时有阮国。皋陶之裔封于阮(故城在今甘肃泾川东南),周文王灭阮,子孙以国为氏。一说陈留阮氏,源出周时阮卿之后。
2、石姓改为阮氏,见《南史》。
3、台湾土著、京、彝、回、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阮姓名人:
阮瑀,汉时陈留尉氏人,少受学于蔡邕。曹操以禹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凡书檄多出于禹。
郡望:陈留。
其他姓氏
[ 阮 ]的同部首字 - [ 阝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