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ǐ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44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456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434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38 |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水姓主要源自:姒姓。
水姓起源一
源于姒姓,属于以职业为氏。据史籍《百家姓》中注:“水氏系出姒姓,明朝浙江省鄞县有水苏民,其先氏以禹王庶孙留居会稽,以水为氏,科第甚蕃。”
据史籍《姓氏考略》、《姓苑》等的记载,远古大禹治水时,他的氏族部落中有很多人当了水工(治水的工程人员)。大禹带领水工们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治水后,留下一个水工(禹的庶孙)居住在会稽,这位水工便以水为姓氏,其后裔子孙就世代相传姓水,称水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
水姓起源二
源于远古,出自古人以五行之一的水为氏,属于以图腾为氏。古人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物组成,天上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这些就称之为五行。遂之,逐渐有了木氏、火氏、土氏、金氏与水氏的出现。
这五个氏族部落非同小可,他们均是强大、有影响的部落群体,各自崇拜木神、火神、土神、金神与水神。其水氏部落族人即以水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水姓起源三
源于共工氏,出自黄帝臣共工之后,属于以官名为氏。史籍《索引》认为,水氏的祖先是共工的,共工是黄帝时候负责掌管水利的水官。共工实际上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自称水德,相传为水氏之祖。远古时代负责治理水利的官员亦称共工,据史籍《索引》郯子曰:“共工氏用水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命名。”其臣有汤水氏、竭水氏、根水氏、桑水氏、游水氏等,他们负责掌管湖泊、江河等。
在共工的后世子孙中,多有的以“水”为姓氏者,称水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水氏族人大多尊奉共工氏为水氏的得姓始祖。
水姓起源四
出自上古时期傍水而居之先民,以水名为氏。据《百家姓·姓氏起源》载,传说从上古到战国,曾先后有过大大小小许多诸侯,经过多次的战争和内乱,大多数诸侯被吞并。有些诸侯的后世子孙只好逃往民间,只得自谋生路。其中有些以水为图腾的便傍水而居,就以水为姓,称为水氏,其中尤以浙江省一带为多。
水姓起源五
源于改姓,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据史籍《姓氏五书》、《姓范》等记载:张澍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浙江省吴兴县、鄞县多水氏。或水丘氏所改”。
其他的还有汤水氏、竭水氏、根水氏、桑水氏、游水氏等,后代有的简化其复姓为单姓水氏。
水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水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水正,亦称水官、玄冥、冬官,是上古时期以五行所设之官职,西周时期周公旦设置水正,专职负责掌管治水,并负责征收与水相关之赋税,例如渔税、桥船税、储运税等等。水正所司称“冬官府司”,下设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史、胥、衙、役、徒等等诸多官吏,职权重大。
在水正、水官、玄冥、冬官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水正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水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水姓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鲁国的官吏泽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泽虞,别称水虞、渔师,专职负责掌管川泽,也就是河流、湖泊,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国语·鲁语》中记载:“水虞,渔师也,掌川泽之禁令。”
在泽虞、水虞、渔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水虞氏、泽虞氏、渔师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水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水姓起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先秦时期官吏水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水工,原是先秦时期负责治水之工程技术官员的官称,到汉朝时期因袭之,并更加明确了责权范围,就如同今日的水利部部长。例如秦昭襄王赢稷执政时期(公元前306~前252年),著名的蜀郡太守李冰,就兼任秦国的水工之职,他所设计和督造的都江堰,使巴蜀之地成为“天府”,历经两千二百六十余年,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水工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水工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水氏、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水姓起源九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水衡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水衡都尉,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在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上林苑”,即庞大广阔的皇家园林。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古山林之官为衡,掌管池苑,称水衡。”水衡都尉兼有西周时期水虞、林衡、川衡三官之职,下属官员甚多,还负责掌管皇室的园圃、器物、铸钱、船只、马匹、仓库、税务等诸多事务,权利颇大。王莽篡汉时期,曾改水衡都尉为“予虞”,到了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以勤治国,废黜了水衡都尉之职,不过,在秋季狩猎之时临时设置水衡都尉,过后即削裁。水衡都尉下属官吏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官位叫水衡丞,专职负责掌管水硙磨麦,即以水力建造的磨坊将麦子、玉米磨成面粉,以供皇家尚食。
在水衡都尉、水衡丞、水衡大夫、水衡史、水衡中士、水衡胥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水衡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水氏、衡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水姓起源十
源于官位,出自晋朝时期官吏水部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水部郎,是三国后期开始出现的官称,为魏晋时期的官吏。在曹魏政权中,中央政权的尚书十五曹中即设有水部曹,负责掌管航运、水利,其最高行政长官即称“水部郎”。该官职一直沿用至隋朝初期,在隋文帝改革官制,设置了公工部之后,水部曹的职能转属于工部,此官称被废止。
在水部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水氏,世代相传至今。
水姓起源十一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贞部落(蒙郭勒津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蒙古族乌苏宝立高氏,汉义“水泉”,源出古老的蒙古贞部落,是北方蒙古族中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群体。
该氏族部落在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年(后金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7年)脱离腐朽的明王朝,转而归附后金政权,迁驻扎守于今辽宁省的阜新地区,隶属于土默特左翼旗,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水氏。
水姓起源十二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时期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水氏,源出元朝政府设置的“回族水军万户府”,祖先原为西域撒尔塔人,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主要聚居于河南省的南阳地区。“撒尔塔”,是梵文Sart的音译,而梵文Sart是从古突厥语中直接引用的,意思是指流动的商人。
“撒尔塔”最早出现在公元十五世纪作家阿里·希尔·纳瓦伊(公元1441~1501年)的著作中。古代突厥族人最初使用“撒尔塔”来形容定居的农民和波斯商人,这在著名的俄罗斯东方学家威廉·巴托尔德巴托尔德(William.Barto1d,公元1869~1930年)所著的《中亚简史》中有记载。撒尔塔人是由突厥化的中亚土著粟特族人、古花剌来子模族人和其它土著居民,以及波斯族人、阿拉伯族人为主形成的。他们操突厥语,信奉伊斯兰教,经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人种上属高加索族人种和蒙古族人种的混合体,定居在中亚地区,基本上突厥化,居住在绿洲的突厥族人就被称为“撒尔塔”,最后几乎中亚至西亚定居的人也被称为“撒尔塔”,例如花剌子模在当时就被称为“撒尔塔兀勒”。在宋、元时期,“撒尔塔”是指完全阿拉伯化或波斯化的突厥族人,以及突厥化的塔吉克族人。在中亚地区有一不成文的说法:“谁定居,谁就是撒尔塔”。如今,撒尔塔人和维吾尔族基本上差不多。在今南阳地区的回族水氏,原籍是陕西省渭南县良天坡,其高祖叫水好成,是时为著名的医生,他在元朝末期行医到南阳镇平一带定居,其后裔子孙世代在斯地生息繁衍,是非常有名望的中医世家,后来又有一支分迁到卧龙地区和今南阳市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秋,南阳回族抗日救国协会正式成立,由当地有名望的水子立(公元1885~1970年)出任会长。是年冬,在水子立的领导下,石桥地区组建了“石桥回教战地服务队”,当时拥有队员六十余人,枪五十支,中共党员沈荣田(公元1911~1945年)等都先后到石桥对队员们进行过军事训练。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农历1月8日下午,日寇两个联队大约六千余人由博望坡西渡白河进攻南阳石桥镇,石桥“回教战地服务队”在水子立的指挥下,配合国军阻击了日寇,战斗中队员胡振德、丁玉如等壮烈牺牲。1月9日,日寇又向镇平进军,水子立指挥队伍在镇平的杏花山下伏击了日寇,一举击毙日寇一百五十余人,还获得了许多战利品。当时的国军抗日名将孙连仲上将曾授予他们“共赴国难,为国争光”的锦旗。
水姓起源十三
源于满族,出自元、明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吉氏,满语为Hargi Hala,汉义“水流湍急之地”,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水氏、吉氏。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⑶.满族锡墨埒氏,亦称席穆理氏、徐穆尔氏,源出金国女真斜卯部,满语为Simolie Hala,世居珲春(今吉林珲春)、库尔喀(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徐氏。但其氏族早在金国时期就出了一位著名的韩国公斜卯·阿里,任金国唯一的水师大将军,在宋、金的系列战争中,他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率部击败南宋海州兵八万人,逼使海州投降,之后竟然难以置信地“以马背之兵”击溃了南宋水师万余战船于梁山泊。在斜卯·阿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非常荣耀的官职称谓“水师老将”为姓氏者,称水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鄞州区、兰溪县、余姚市,甘肃省的兰州市、漳县、安定区、榆中县、陇西县、广河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旬邑县,河南省的郑州市、河南省的鹿邑县,洛阳市宜阳县、三门峡市、安阳市、沁阳市、漯河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山东省的菏泽市巨野县柳林镇、诸城市、微山湖市,河北省的保定市,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的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临泉县,颍上,湖北省的随州市、枣阳市、洪湖市、大冶市金牛镇,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山西省的临汾市,朔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广东省的广州市、韶关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重庆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均有水氏族人分布。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临安府:亦称临安郡、临安县。在中国历史历史上临安府有两处:①古县名,隶属秦朝余杭县地境。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地区,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为临安府,成为偏安一时的南宋王朝之都城。②元朝时期将原治于通海(今云南通海)的南路,改名为忽必烈谕言所用的“临安”二字作路名,管辖通海以南至边徼的大片政区,路治同样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于建水(今云南建水)。
吴兴堂:以望立堂。
临安堂:以望立堂。
一、水shuǐ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老河口,安徽之泾县,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张澍之说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浙江鄞县多水姓;或水丘氏所改。”望出吴兴。明代有水甦民(按:或作“苏民”),洪武初邵武知县;又有水桓,景泰进士。
二、水
水姓分布:浙江鄞县、台湾、江苏、北京、湖北、安徽等地均有此姓。
水姓起源:见《姓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
水姓名人:
水桓,明时浙江鄞县人,景泰甲戍科进士,官知县。
郡望:吴兴。
水姓古代名人
水乡漠明朝,字禹陈。明朝浙江郭县人。万历进士,授宁国知县。后调丹阳当官,为政清廉,责任心强。当地多灾害,他为生产救灾,操劳成疾,吐血而死,人们十分痛惜。
水佳胤字启明,乡漠子,天启进士,任礼部郎。精通典故,熟谙兵法,升任建宁兵备参议。奉令平靖白莲教之乱,活捉了教主王森。又奉令平靖粤寇,以锐不可当之势,肃清了60余股贼寇。后以左迁归隐句章卒。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蓟州建造了水督庙。
水苏民明朝,明代知名清官,无锡人,曾任邵武知县,廉明清正,为政有方。
水卿谟明朝,字禹陈。明朝浙江郭县人。万历进士,授宁国知县。后调丹阳当官,为政清廉,责任心强。当地多灾害,他为生产救灾,操劳成疾,吐血而死,人们十分痛惜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临安府:亦称临安郡、临安县。在中国历史历史上临安府有两处:①古县名,隶属秦朝余杭县地境。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地区,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为临安府,成为偏安一时的南宋王朝之都城。②元朝时期将原治于通海(今云南通海)的南路,改名为忽必烈谕言所用的“临安”二字作路名,管辖通海以南至边徼的大片政区,路治同样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于建水(今云南建水)。
吴兴堂:以望立堂。
临安堂:以望立堂。
一、水shuǐ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老河口,安徽之泾县,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张澍之说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浙江鄞县多水姓;或水丘氏所改。”望出吴兴。明代有水甦民(按:或作“苏民”),洪武初邵武知县;又有水桓,景泰进士。
二、水
水姓分布:浙江鄞县、台湾、江苏、北京、湖北、安徽等地均有此姓。
水姓起源:见《姓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
水姓名人:
水桓,明时浙江鄞县人,景泰甲戍科进士,官知县。
郡望:吴兴。
一、水shuǐ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老河口,安徽之泾县,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张澍之说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浙江鄞县多水姓;或水丘氏所改。”望出吴兴。明代有水甦民(按:或作“苏民”),洪武初邵武知县;又有水桓,景泰进士。
二、水
水姓分布:浙江鄞县、台湾、江苏、北京、湖北、安徽等地均有此姓。
水姓起源:见《姓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
水姓名人:
水桓,明时浙江鄞县人,景泰甲戍科进士,官知县。
郡望:吴兴。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临安府:亦称临安郡、临安县。在中国历史历史上临安府有两处:①古县名,隶属秦朝余杭县地境。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地区,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为临安府,成为偏安一时的南宋王朝之都城。②元朝时期将原治于通海(今云南通海)的南路,改名为忽必烈谕言所用的“临安”二字作路名,管辖通海以南至边徼的大片政区,路治同样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于建水(今云南建水)。
吴兴堂:以望立堂。
临安堂:以望立堂。
一、水shuǐ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老河口,安徽之泾县,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张澍之说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浙江鄞县多水姓;或水丘氏所改。”望出吴兴。明代有水甦民(按:或作“苏民”),洪武初邵武知县;又有水桓,景泰进士。
二、水
水姓分布:浙江鄞县、台湾、江苏、北京、湖北、安徽等地均有此姓。
水姓起源:见《姓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
水姓名人:
水桓,明时浙江鄞县人,景泰甲戍科进士,官知县。
郡望:吴兴。
其他姓氏
[ 水 ]的同部首字 - [ 水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