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号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zī,zǐ ]

读音:zī,zǐ

拼音:zi,zi

简繁:訾

五笔:HXYF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HXYF

笔画:13画

吉凶:吉

仓颉:YPYMR

结构:上下

郑码:IIRS

四角:22601

区位:8604

统一码:8A3E

异体字:呰,啙,訿,?,?,?,?

英汉互译:bad-mouth,criticize,defects

笔顺:竖、横、竖、提、撇、竖弯钩、点、横、横、横、竖、横折、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6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450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78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訾姓主要源自:姜姓、嬴姓。

訾姓起源一

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义市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訾姓起源二

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訾姓起源三

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訾姓起源四

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州市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訾姓起源五

源于国名,出自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属于以国名省文简化为氏。在三千多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有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称訾陬氏、有娀氏,是远古“三皇”时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于如今的山东省的曲阜一带。

訾姓起源六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訾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訾枝,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邑地(今湖北枝江)。

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六年》中记载:“(周顷王姬壬臣九年,公元前610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居住的楚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訾姓起源七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訾毋,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訾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邑地(今河南周口鹿邑马铺)。

在史籍《左传·襄公十年》中记载:“(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午,围宋,斗于桐门。”在訾枝居住的宋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訾姓起源八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后期赵国贵族訾辱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訾辱氏,赵嬴姓也。”

訾辱氏与恭叔氏、邯郸氏、婴齐氏、楼季氏一样,都是为周穆王姬满驾御马车的造父之赵氏支裔,是赵武灵王的后裔子孙。

訾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八位门阀。

今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无梁殿,北京市,河南省的许昌的禹州市、商水县、永城县、巩义市、桐柏县、温县、驻马店市、信阳市、鹿邑县、郸城县、尉氏县、漯河市、洛阳市,江苏省的宿迁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沛县,台湾省的台北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城市,云南省的昭通市,天津市红桥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山东省的淄博市临淄区、沂源县、济南市、阳谷县、日照市、高密县、章丘市、青岛市、枣庄市 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周井铺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昌吉市,辽宁省的大连市、沈阳市、鞍山市、朝阳市、阜新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巢湖市、滁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濉溪县、砀山县,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的威宁县,山西省的吕梁地区,陕西省的延安市,西安市户县、榆林市神木县、定边县,云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市,吉林省的伊通满族自治县,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永年县、唐山市、衡水市的故城县、保定市蠡县、顺平县、秦皇岛市卢龙县,浙江省杭州市,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市等地,均有訾氏族人分布。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渤海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祏,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博学。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景县,山东之鱼台、昌乐、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汉族姓氏。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音‘紫’。《风俗通》:‘帝喾妃訾娵氏。’(按:《姓氏考略》则称:‘娵訾氏所改’或作‘訾陬’。)《姓苑》云:‘今齐人。《汉功臣表》有楼卢侯訾顺。’望出渤海。”

2、其注引《姓苑》云:“本姓祭,以为不祥,改为訾。”春秋时晋有訾祐。

二、

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訾姓起源:

1、帝喾妃訾陬氏之后,见《风俗通》。一说,訾陬自为复姓,非訾氏之祖。

2、訾(故城在今河南巩县西南),楚大夫食邑,因氏。

3、訾城,春秋时齐大夫食邑,北海都昌县西訾城是也(故城在今山东昌邑西2里),因氏。

4、本姓祭氏,以姓不吉祥,改为訾氏,见《姓苑》。

5、蒙古人姓。

訾姓名人:

訾祐,春秋时晋人,为范氏家臣。訾顺,汉成帝时封为楼虚侯。

郡望:渤海、齐郡。

变化:亦作〔��〕、〔䴦〕。

历史名人

訾姓古代名人

訾祏春秋,晋国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祏请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訾顺西汉,成帝时,抓捕到谋反的尉氏人樊并而立功,因功被封为楼虚侯。

訾亘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贞祐四年(1216年)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訾汝道元朝,德州齐河人。少时以孝闻名,后来与弟弟分家时,将良田美宅都让给了弟弟,他的家乡闹荒时,曾广为借贷济人,并把借券全部焚毁,乡里人都感念他的善举。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渤海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祏,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博学。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景县,山东之鱼台、昌乐、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汉族姓氏。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音‘紫’。《风俗通》:‘帝喾妃訾娵氏。’(按:《姓氏考略》则称:‘娵訾氏所改’或作‘訾陬’。)《姓苑》云:‘今齐人。《汉功臣表》有楼卢侯訾顺。’望出渤海。”

2、其注引《姓苑》云:“本姓祭,以为不祥,改为訾。”春秋时晋有訾祐。

二、

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訾姓起源:

1、帝喾妃訾陬氏之后,见《风俗通》。一说,訾陬自为复姓,非訾氏之祖。

2、訾(故城在今河南巩县西南),楚大夫食邑,因氏。

3、訾城,春秋时齐大夫食邑,北海都昌县西訾城是也(故城在今山东昌邑西2里),因氏。

4、本姓祭氏,以姓不吉祥,改为訾氏,见《姓苑》。

5、蒙古人姓。

訾姓名人:

訾祐,春秋时晋人,为范氏家臣。訾顺,汉成帝时封为楼虚侯。

郡望:渤海、齐郡。

变化:亦作〔��〕、〔䴦〕。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景县,山东之鱼台、昌乐、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汉族姓氏。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音‘紫’。《风俗通》:‘帝喾妃訾娵氏。’(按:《姓氏考略》则称:‘娵訾氏所改’或作‘訾陬’。)《姓苑》云:‘今齐人。《汉功臣表》有楼卢侯訾顺。’望出渤海。”

2、其注引《姓苑》云:“本姓祭,以为不祥,改为訾。”春秋时晋有訾祐。

二、

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訾姓起源:

1、帝喾妃訾陬氏之后,见《风俗通》。一说,訾陬自为复姓,非訾氏之祖。

2、訾(故城在今河南巩县西南),楚大夫食邑,因氏。

3、訾城,春秋时齐大夫食邑,北海都昌县西訾城是也(故城在今山东昌邑西2里),因氏。

4、本姓祭氏,以姓不吉祥,改为訾氏,见《姓苑》。

5、蒙古人姓。

訾姓名人:

訾祐,春秋时晋人,为范氏家臣。訾顺,汉成帝时封为楼虚侯。

郡望:渤海、齐郡。

变化:亦作〔��〕、〔䴦〕。

堂号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渤海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祏,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博学。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景县,山东之鱼台、昌乐、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汉族姓氏。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音‘紫’。《风俗通》:‘帝喾妃訾娵氏。’(按:《姓氏考略》则称:‘娵訾氏所改’或作‘訾陬’。)《姓苑》云:‘今齐人。《汉功臣表》有楼卢侯訾顺。’望出渤海。”

2、其注引《姓苑》云:“本姓祭,以为不祥,改为訾。”春秋时晋有訾祐。

二、

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訾姓起源:

1、帝喾妃訾陬氏之后,见《风俗通》。一说,訾陬自为复姓,非訾氏之祖。

2、訾(故城在今河南巩县西南),楚大夫食邑,因氏。

3、訾城,春秋时齐大夫食邑,北海都昌县西訾城是也(故城在今山东昌邑西2里),因氏。

4、本姓祭氏,以姓不吉祥,改为訾氏,见《姓苑》。

5、蒙古人姓。

訾姓名人:

訾祐,春秋时晋人,为范氏家臣。訾顺,汉成帝时封为楼虚侯。

郡望:渤海、齐郡。

变化:亦作〔��〕、〔䴦〕。

[ 訾 ]字的同音字 - [ zi,zi ]